起 家
民国初年,河北省香河县人林晓峰带领其表弟冯国昌、叔伯兄弟林志山,来到归化城。1924年,林氏兄弟投资700元与河北省大城县付子钧合资,在归化城大西街口开办了复兰斋顺记,经营糕点、干鲜果品,捎带卖煤油灯罩。生意兴隆,铺面就增加到了10间。1935年,他们在包头开设了复兰斋分号复德和。
复德和是一座三层楼建筑,它是当时包头县最高的建筑,上面有用砖雕刻的各式图案,挂有各式糕点、干鲜果品、山珍海味、罐头汽水、烟酒糖果、瓷器名茶的招牌。店铺金匾由曹子彦书写,栏柜正面悬挂的牌匾则由华世奎所书。复德和首任经理是林子光,副经理张锦荣负责实际经营。
复德和开业的时候,包头已经有了富三元、茂盛元、上美元、三兴成、祥盛斋等糕点铺,但复德和很快成为包头京式糕点的名店,其主要原因是有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
经营之道
复德和经营之道的第一点是:质高艺精,稍胜一筹。复德和的糕点作坊以生产京式糕点著称,小八件、大八件样样俱全。李培元、张元、赵文秀等制作师傅由外地聘请而来。糕点用料十分讲究,他们制作出的糕点,每一口都是正宗的京味,尤其是翻毛皮糕点,酥软至极,即便是用手轻轻触碰,也难以将其完整拿起,因此深受顾客的赞誉。到了冬季复德和还制作糖炒栗子、蜜饯、南糖、蜜供等食品。
复德和茶叶柜台设有四名店员,他们专注于茶叶的调配工作。从外地运来的整箱茶叶,他们会逐一打开品鉴,并与包头各茶店的茶叶进行对比,精心调配出的茶叶不仅口感上乘,超越其他茶庄,而且价格更为亲民,因此赢得了顾客的广泛信赖。
复德和经营之道的第二点是,待客如宾,讲究信誉。旧社会能买得起京式点心和山珍海味的多是达官贵人,但从经营的角度看,热心为顾客服务是值得借鉴的。复德和的商品陈列有利于顾客选购,点心放在墙壁的格内,有玻璃门,打开就可以取货,干鲜货更是可以任人挑选。店员一般都站着,见有顾客到来就上前迎着开门,坚持“买卖不成仁义在”。
复德和的炒货来源于南口,一般水果来自沙城,南方水果从北京发货,双方讲究信誉,货到就汇款。对顾客绝不缺斤少两,有的时候还有意增加斤两,比如买一套一斤重的月饼,就给成一斤一两,从而取信于顾客。有的顾客走的时候脸色不好,掌柜的总要向伙计问清缘故,伙计说不出子丑寅卯不行。对于每一位进店的顾客,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满意而归,购买到心仪的商品。
复德和经营之道的第三点是,知量知节,利润适当。俗话说“有货不愁客”,但“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这是古代典籍《管子》里说的,意思是说,货卖完了,你才知道准备的不足,是不懂得在量上进行储备;而季节过后你的货还剩下了,是不知道货有季节性和时令性。复德和经营的商品很多都有季节性,夏天就准备冬天的货,冬天要想着夏天的事,根据市场需求而订货,很少积压。端午节做江米粽子、京糕、麻团、月饼等。重阳节做百果花糕。立冬以后卖元宵,直到元宵节。过年的时候增设如意年糕、竹节年糕、水晶年糕等。
商家为追逐利润必然唯利是图,但追求利润必须取之有道,复德和一般根据市场和商品的各项开支,本着利润不超过26%的比例定价,这样就是市场涨价顾客也可以理解。
复德和经营之道的第四点是,知人善用,严格店规。包头是近代形成的移民城市,按清政府原有的规定,出口外者不得携带家眷,都得住在店内。即使经理、店员本地有家眷的,也只能一周回家一次。复德和没有成文店规。但经理每日关门后都要开会,他的口谕就是店规。经理对待店员和徒工都十分和善。因此,自开业以来数年间,从未有人跳槽离去。
抗日战争爆发后,归化城复兰斋财东林晓峰去世,掌柜们都是自家亲眷,有问题都睁一眼闭一眼,生活上吃喝嫖赌,外出都要乘飞机,复兰斋开始衰败。随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危机,通货膨胀失控,民生凋敝。
1948年,面对经济的全面崩溃,复兰斋和复德和都相继歇业。1949年,张锦荣与原复德和店员合资又重新开设复德和,张锦荣任经理,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
(作者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