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迎亲骡轿队伍
呼和浩特市南120公里处有个清水河县,这个县境内沟壑纵横,群山环绕,万里长城在山脊上蜿蜒起伏,滔滔黄河九曲十八弯经峡谷流过。这里的老牛湾堡和北堡的口子都是古代水旱路重要关隘。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出门就是山,回家就下坡,骡驴是出行干活的主要工具。长期的劳动生活,使这里的农民创造出了用骡子驮轿娶媳妇的风俗。
20世纪80年代,我在黄河边上的小缸房乡遇到一户姓董的农民家聘闺女,目睹了婆家用骡驮轿娶亲的全部过程。董老汉是个地道淳朴的农民,家中有一个儿子两个闺女。那天我在县委副书记希呼尔的陪同下住在董老汉家的窑洞里。窑洞十分简陋,油灯昏暗。我们一进窑洞内,看见董老汉的大闺女身穿一件红毛衣,二闺女穿着红棉袄,老大长着一对大眼睛,待人热情大方,为我们端茶倒水,帮妹妹整理嫁妆。二闺女生得俏丽含蓄,不爱说话,帮家里收拾房间,在院里捣黄米,想着在临出嫁前尽量多帮父母干点活。寒窑里的俩闺女就像新房里点燃的红蜡烛一样,让人感到明亮温馨,这么大的姑娘明天就要远离父母远嫁他乡,不由让人在高兴之余感到有点心酸。
第二天,还在睡梦中的我就让窑洞外清脆的鞭炮声惊醒,随后鼓乐齐奏,骡马嘶鸣。天刚蒙蒙亮,娶亲的骡轿已站在窑洞顶上了。新娘家人出去将新郎及娶亲的人迎进窑洞,敬茶、上粉汤、吃油炸糕。新娘家人在窑洞外点上旺火,鼓匠们围坐在旺火旁吹奏起迎亲曲。这时大闺女开始为二闺女穿新嫁衣。二闺女脚踩大红棉被,身着从里到外上下一色红,红棉袄、红毛衣、红棉裤、红袜子、脚穿红色绣花鞋,盖着红盖头端坐在炕上聆听着妈妈的嘱咐。窑洞前迎亲的鼓匠又一次吹起了欢悦动人的唢呐,哥哥将妹妹双腿屈着抱起,扛在肩上,大闺女和嫂子帮着拿上装嫁妆的大红包裹,董老汉在骡轿前点了一堆火,哥哥抱着二闺女迈过火堆,将妹妹放进骡轿里、母亲将新蒸的兔馍让女儿带上、新郎家送来的离娘肉,新娘家割下一块挂在骡轿的侧面。新娘家留下新郎家送来的两瓶酒,然后再拿两个空酒瓶装满清水插上两根葱,让娶亲的人带走,这意味着两家结成了血肉相连的亲家,希望小两口能扎根生子。新娘上轿前不能吃喝,路途远的话只能吃颗鸡蛋,因为新娘不能在路上停留,不能让绣花鞋沾地。这时太阳已从东山坡露出头,新郎的嫂子和舅母陪着新娘坐在骡轿上。随后鞭炮响起,鼓乐齐鸣,轿夫将花轿抬起放在骡子的背上,两匹骡子一前一后,头戴大红花,脖子上戴着大铜铃铛,训练有素地行走在黄土高坡崎岖的小路上,一会儿下陡峭的山坡,顺游羊肠小路走在黄河崖畔上,忽然,又峰回路转的上了宽阔的大道,鼓匠们奏着喜庆的乐曲,骡子在清脆的铃铛声中步调一致地赶到了新郎家。
进了山村口,村民们早早站在坡上看热闹,孩子们跟着骡轿争先恐后地追赶着迎亲的队伍。骡轿到了新郎家的窑洞前,司仪指挥着铺毡子,新娘被舅母和嫂子扶下轿,踩着新毡子走进新房的院子,窑洞前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斗五谷杂粮,上面放着弓箭、尺子、镜子等物品。司仪高声颂着祝词,向新人抛撒着五谷,新郎、新娘拜完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后双双进入洞房。新郎手持弓箭向洞房连射三箭以驱灾辟邪。代东们开始招呼亲朋好友入席开宴,用八大碗、四大盘招待八方来客。年轻人围坐在洞房里出节目闹洞房,新人三天没大小。洞房内灯火彻夜不熄,直到深夜人们才散去。第二天用完早餐,在司仪的引领下新娘要拜见婆家的长幼亲戚们,吃过午饭后新郎新娘就可乘骡轿回门。
骡轿是清水河县山区独特的迎亲交通工具,上百年来黄土高原的几辈姑娘都是乘坐骡轿含着悲喜的眼泪离开爹娘,一步三回头地望着远去的家乡,开始了新的生活。这骡轿承载着多少骡轿夫的风雨人生,驮着多少清水河女人的梦想,凝聚了多少清水河劳动人民的智慧。近些年,骡轿已淡出山里人的生活。年轻一代娶媳妇也像城里人一样,开着长长的车队神气地行驶在乡村的公路上,农村现代婚礼已失去了昔日出嫁女悲喜交加凄别亲人的别离氛围了。
2024年,清水河石峡口,山峡庄园的老板张计华将冷落多年的骡轿修理、披挂起来,供游客们乘坐拍照,清水河骡驮轿这项独特的娶亲民俗文化以游乐的形式再次呈现在黄土高坡上。

老式骡抬轿
送亲队伍行进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