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所部国民联军在五原誓师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对于了解五原县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原县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
五原县在革命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如冯玉祥五原誓师、傅作义五原战役、王若飞指导河套革命斗争、赵化南、白亨、王致中等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等。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五原的历史,也深刻反映了五原人民英勇抵抗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五原誓师。
1926年初,冯玉祥在苏联学习考察,寻求真理,以实现强国富民的抱负。在苏联考察期间,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人蔡和森、刘伯坚等频繁接触,请他们讲解马列主义理论,共同探讨中国革命的前途。
1926年8月,冯玉祥结束考察,在刘伯坚和苏联顾问乌斯马诺夫陪同下启程回国。
9月16日,冯玉祥一行抵达五原。次日举行了名震中外的五原誓师大会,宣誓国共合作,参加北伐革命。
五原誓师后,应冯玉祥的请求,在国民军联军中已有200多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派肖明、陈延年、陈乔年(陈独秀之子)等共产党员到国民军联军工作。中共中央制定了《国民军工作方针》,中共北方区委提出了《北方区对于三特区及西北军中工作意见》,全面部署党在国民军中的工作。
1926年11月,冯玉祥采纳李大钊的建议,制定了“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作战方针,率部离开五原,向西挺进。
1926年底,邓小平(当时名邓希贤)受中共中央派遣从莫斯科回国,到冯玉祥部从事政治工作。
(二)五原战役。
抗日战争中,五原战役是傅作义将军继1939年12月中旬至翌年1月的包头战役、1940年1月至2月的绥西战役后,亲自指挥的一场威震华夏的著名战役。
1940年2月25日,傅作义将军在指挥部驻地亚马赖(临河县东南沙窝中的一个小村落)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研讨攻取五原的策略,会上作出一个月内反攻五原作战方案。
3月初,侦察兵得知:五原城里有一个日本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另有日本驻五原特务机关长桑原中佐指挥的两个中队,再加上宪兵队、特务队、汽车队和警备队,战斗力较强,武器也好,是我方攻击的主要对手。此外便是伪蒙军6个师、汉奸王英的伪绥西联军和由雁北、察南调来的守备队。日伪全部兵力约1.6万余人。
傅作义分析了当时的有利条件,确定了本次的作战方针:
1.以主力攻击盘踞五原城之日军主力。组成突击队用掏心战术猛然插入敌心脏,主力部队随之蜂拥冲进城内,歼灭敌人。
2.其他部队,按其分工,对付五原外围各部敌人,里外一齐动手,分头歼击各处的蒙伪军。
3.在攻克五原前,有效地阻止敌援军于乌加河之彼岸,这是制胜的先决条件。
3月20日部队迂回五原东南方向,突进城内,猛攻敌指挥系统。在攻击五原开始后,101师师长董其武率部开往乌加河一线力阻援敌,攻克五原前不得放过敌援军。各部均于3月15日开始隐蔽行动,19日到达各自攻击准备位置,20日开始总攻,届时总指挥部前移五原附近以西地区。
新31师师长孙兰峰为攻城总指挥,与新32师同时奇袭五原新旧两城。攻新城的突击队于20日秘密向五原运动,他们渡过义和渠,黄昏时行至距城数里的十大股庙附近,尖兵排捕捉住伪蒙军一名,得到敌人口令。突击队又分成若干小队,乘暮色齐头并进。尖兵排到达五原东城门口时,见有2名日兵和4名伪军站岗,敌人喊问口令,尖兵应答口令走到跟前,刺死2名日兵,活捉了伪军,当即占领城市。
各小队像一把把钢刀插入城内,犹如神兵从天而降,顿时枪声大作,手掷弹轰鸣。酣睡中的敌人,仓皇应战。激战至深夜,天主堂、耶稣堂、五原小学、皮毛作坊、直鲁豫会馆以及敌人粮食库、弹药库等重要据点先后被我军占领。天破晓,敌机飞临上空盘旋,敌机分辨不清,未敢大量投弹,丢下一些炸弹却炸了敌守备队。
此时,义和渠以东地区日伪军大部被歼,残敌纷纷逃到伪军王英司令部和日本特务机关,凭借其坚固工事和优势装备负隅顽抗,死守待援。虽经反复冲杀,由晨至午也未攻克。傅作义将军闻报后,即令新31师预备队驰援突击队,务必于敌援到达前,攻占敌司令部,并肃清残敌。21日晚,炮兵连长杨耀康,趋夜色笼罩,在距敌100多米的义和渠西岸,利用坝坡遮掩,安置炮位。王雷震副师长命围攻之各部队在围墙东南方向佯攻,以转移敌注意力。午夜,信号升空,立即开炮,敌司令部周围火光冲天,墙倒屋塌,连长孙英年首先率尖刀连在尘雾飞扬中,迅猛突入,敌兵大乱,四处逃避。此时,孙兰峰率领新31师主力赶来。炮火摧毁敌人堡垒后,各部乘势冲进围墙。3月22日,五原新城全部收复。
新32师师长袁庆荣在3月20日深夜进攻五原旧城时负伤,营长赵寿江及连长张步清阵亡,营长杨廷璧臂膀骨折,赵寿江营仅余官兵7名,仍奋战到底,战况极为惨烈。20日晚,五原城内突击队打响的同时,301王建业团,即将据守城外围的梅令庙蒙古骑兵聚而歼之。接到增援命令,立即奔向旧城。守敌见我援兵到来,接战不久,即行溃散。3月21日下午,五原旧城全部收复。
在五原攻城的同时,101师师长董其武指挥的乌加河打援部队,迎着敌伪陆空军的联合攻击和猛烈轰炸,消灭了乌加河守桥之敌,破坏焚烧了敌人赖以通过汽车、坦克的三座大木桥。新六旅炸开乌拉壕大堤,滔滔浊流淹没了交通道路。阻滞了日伪援军数百辆汽车于乌加河北岸,为攻克五原,歼灭顽敌创造了宝贵的条件。
五原战役全歼日伪军5000余人,击毙日军军官300余人,击毙日兵1100余人,生俘日军指挥官、警务指挥官和伪军师长等50余人,毙伤伪蒙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炮30余门、汽车50余辆、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3000余支及大量军用物资,焚毁或击损敌武器装备不计其数。我方团长贾宴如、营长赵寿江、阎梦云、冯增波,随302团作战的团政治部主任李冰泉、连排长及士兵679人为国捐躯。
五原战役,是国共两党合作取得的胜利,是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敌的胜利;是一次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此次战役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开创了抗战反攻胜利之先河,牵制住了日军主力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各抗日战区的其他战役。
(三)王若飞指导河套革命斗争。
王若飞(1896-1946),原名大伦、荫生,参加革命后在敌后化名黄敬斋。
1931年7月,根据西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决定派在苏联工作的王若飞与吉合、潘恩普三人回国,开辟陕西、甘肃、宁夏、绥远、山西五省党的工作。
8月初,王若飞等途经蒙古乌兰巴托,与共产国际驻蒙代表切尔诺莫契克取得了联系,共同分析了中国国内的形势,特别是西北五省的政治、经济、民族状况,并对回国后的工作进行了具体研究。
王若飞一行三人在乌兰巴托成立了中共西北特委,王若飞任书记。西北特委的主要任务是发动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组建西北地区各级党组织,领导农民进行反帝反军阀和反地主剥削压迫的斗争,逐步开展土地革命;组织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国际交通线路。
9月间,特委成员分东西两路回国。王若飞和吉合为东路,准备经归绥、包头到宁夏。10月,王若飞、吉合到达充满白色恐怖的包头。王若飞即派吉合到陕北与刘志丹联系,并到甘肃、宁夏了解西北地区的情况。
在包头,王若飞与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取得了联系,共同研究了绥远和内蒙古地区的形势,制定了深入发动群众,做好民族工作,开展武装斗争,待时机成熟进行土地革命的工作方针。乌兰夫选派熟悉五原情况的农民骨干分子陪同王若飞调查绥西情况。王若飞到五原后,住在群众黄根成家里。历时一周后,王若飞返回包头。
(四)赵化南、白亨、王致中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
1940年春,五原沦陷。中共五原县委书记赵化南与区委书记白亨、王致中按照中共河套特委关于《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的指示精神,组建了一支70多人全副武装的骑兵游击队,配合友军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赵化南领导的游击队从组建开始,战事就一直不断,驰骋于狼山沿途、黄河以南的沙漠地带,沿五陕、五临、五宁等公路两旁的沙丘草林中袭击日军的小股部队,打死打伤日军100多人,打散日军2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武器500余件,弹药120多箱,大型军用汽车5辆,夺回日军抢群众的牛马500余头(匹)及一些粮食、油、肉等。
1940年2月27日清晨,游击队正准备袭击邬家地的日军,发现有蒙伪军二三百人向五原城行进。游击队抓住机会,立即埋伏在公路两旁的大草林中,等到敌人的先头部队到达蛮克素村时,游击队集中火力猛烈开火,敌人不知所措,纷纷弃枪弃物没命地向五原城溃逃。战斗结束,共缴获敌人驼队驮运弹药的骆驼20峰,子弹20多箱,军用大汽车2辆,还有日军抢劫百姓的耕牛120头、马15匹。
这支游击队经过多次战争锻炼,战斗力越来越强。为五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组织民众抗日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五原其他重要历史事件
(一)五原县早期党组织。
1938年5月下旬,刘一山到五原与骆时接上关系。6月,骆时、刘一山等在五原河北人的自行车铺开会建立五原县委,骆时任书记。1939年5月,赵化南接任县委书记。1940年1月,由李凡主持县委工作。
在河套特委的领导下,河套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刘一山利用在五原桥西小学任教的便利,组织党员和进步青年向群众、士兵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学生上街演进步戏,印发宣传小册子、传单。
(二)九·一九起义与巴彦淖尔解放。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与傅作义谈判和平解决北平问题时,就考虑了和平解放绥远的问题。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傅作义时向他正式提出绥远和平解决的方式。时任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受北平和平起义的影响和傅作义的授意,于6月成立了绥远省革命委员会,为和平解放绥远从思想上、组织上做准备工作。
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孙兰峰等39人,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和聂荣臻、薄一波发出通电,宣布起义,绥远省和平解放。11月27日,绥远省政府委托五原县政府代行电告绥西地区各县镇:所辖乡、镇、保、甲各级机构截至12月1日,一律停止工作,等待新政权接管。
三、五原县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五原县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特质是五原县历史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和理解这些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激发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革命斗争中,五原县的革命者们在面对敌人的凶狠残酷时,毫不退缩,挺身而出,展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如大二老虎杀敌、刘大宽勇救宋海潮、郭亮疤送鬼子回“东洋”、小脚妇女抬担架等等。
同时,怀着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革命者们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不惜牺牲一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原县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相关人物彰显了五原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抵抗的意志。这些历史遗产对于我们研究河套红色文化,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以及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