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据《黄河鱼类志》数据,黄河一共有186种鱼类,其中土著鱼类147种,分属12目21科78属内,鲤形目鱼类占比最大,高达78.23%(115种),在黄河众多的鲤形目鱼类中,最知名的就属黄河鲤鱼了。黄河鲤鱼主要出产于黄河九省沿线,内蒙古境内的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托县地区都能寻到鲤鱼的踪迹。
关于黄河鲤鱼的早期记载,被归入鲤鱼传书的典故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蔡邕最早在词中创造出鲤鱼传书的典故,“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鲤鱼作为书信代名词的记载,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延续,并逐渐普遍化,“黄河鲤”也成为其中一员:“虽牵倚门念,犹胜捧檄喜。书止慰索居,时付黄河鲤。”
黄河鲤鱼,与松江鲈鱼、松花江鳜鱼及兴凯湖白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自古以来,人们称黄河鲤鱼为“龙鱼”,素有“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之美誉,人们将黄河鲤鱼作为珍贵礼品互相馈赠,在巴彦淖尔也有着“冬公鸡,夏草鸡,五黄六月的绵圪抵,冰凌碴里的黄河鱼”的美食总结。
《诗经·陈风·衡门》一诗中对鲤鱼的记载,将其视为美味的代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此后历代不断有对鲤鱼烹制方法的记载,历史上还有“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说法。
在黄河上游地区,鲤鱼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地区水流平缓,泥沙沉淀,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可以其灌溉农田,同时发展农渔业。在民间,多流传关于鲤鱼的传说故事,如唐代小说《酉阳杂俎》记载了女娲化人携双鲤觐见肃宗的传奇故事。人们常唱道:“那黄澄澄的土啊,有那金灿灿的水,我们的生活这样美……红瓤西瓜甜又甜,黄河的鲤鱼肥……”
在黄河中游地区,鲤鱼的形象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记载,如《小雅·鹿鸣之什·鹿鸣》中有“鱼在于渚,鲋鲤在于沼”的诗句,表现了黄河流域人民对鲤鱼的喜爱和珍惜。鲤鱼的烹饪方法也十分多样,有煮、炸、炖、烤、蒸、烩、煎、炒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呼和浩特的托克托县河口镇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托县炖鱼,远近闻名。
黄河中下游的鲤鱼资源,则是相对丰富的。明末的熊明遇曾描述品尝黄河鲤鱼的一次经历,“偶过杨无我,酌蒲桃酒,因言偏头、雁宁黄河鲤鱼肥美”,在该诗中即称:“著屐相过子云亭,顷刻盘尊随意设。并州美酒酌蒲桃,醇甘石蜜殷红血。因君备兵雁宁间,为说黄河如丙穴。锦鲤银鳞三尺长,鲜肥塞上酥流滑。剪烛不知更漏添,湿泥漏映半边月。”
在黄河下游地区,鲤鱼的形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记载,如《左传》中有“鲤鱼之跃,不可胜数”的句子,表现了黄河流域人民对鲤鱼的敬畏和崇拜。鲤鱼也是黄河流域人民的重要生计来源,据《黄河渔业志》记载,黄河下游地区的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渔民们利用黄河的水文地理特点,发展了独特的渔业技术和渔具,如网、笼、钩、筏、船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渔俗文化。据《山东通志》记载,山东黄河鲤的地位之高,早在宋代就已成为贡品。
除了食用之外,黄河鲤鱼也进入各类中医文献中,大量药方将鲤鱼肉、眼、鳞、鳔、尾等入药,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使用。这种对鲤鱼食用、药用的记载,既体现了鲤鱼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又使黄河鲤鱼能够成为一种特产的重要前提,如元代的《饮食须知》一书中记载:味甘性平。其胁鳞一道,从头至尾,无大小皆三十六鳞。阴极则阳复,故能发风动火。同犬肉豆藿食,令消渴。同葵菜食,害人。天行病后及下痢者、有宿者,俱不可食。风病患食之,贻祸无穷。服天门冬、紫苏、龙骨、朱砂人忌食。鲤脊上两筋及黑血有毒。溪间生者,毒在脑。山上水中生者,不可食。炙鲤勿使烟入目,大损目光,三日内必验。鲤鱼子合猪肝食,能害人,勿同鸡肉鸡子食。
鲤鱼作为一种鱼类,除了食用、药用价值,还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美食中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黄河流域人民对鲤鱼的喜爱和敬重,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而鲤鱼的拼搏、奋进、飞跃、繁荣、富强、和平、团结、忠诚等寓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我们应该保护黄河生态,让鲤鱼的精神在我们的前进道路上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