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演进,为中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孔夫子出生之前,中华大地就产生了近3000首诗歌,经孔子删定,选305首成书,冠名《诗》。汉代将此书捧为经典,后人称其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均为四言体,工整、押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无作者姓名,文学界将其鉴定为“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这是文学作品的最早文体。
在《诗经》广为流传的过程中,楚国上层官员中走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多次向国君建言,防范外敌侵入,而刚愎自用的楚王一意孤行,不予理睬。悲愤之下屈原创作了《离骚》,他以自己独特的诗体,慷慨激昂的言辞,无情地鞭挞了国君的误国行径,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怀。面对国破家亡,他选择了投河自尽,以死明志。楚国的百姓自发地以包粽子喂鱼来呵护大贤躯体,表达对屈原的怀念。我国五月初五端午节最早是一个卫生节。因时值农历五月,气候转热,草长蝇飞,细菌滋生,容易得病,因此要消毒、祛邪、健体。屈原去世,端午节加入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的文化内涵,从古流传至今。
到后汉三国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周围集聚了一批文人雅士,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掀起了诗歌的第一次高潮,学界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有曹氏父子及孔融等建安七子。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成为后人诵读的名篇。曹丕不但诗写得好,尚有文学理论作品《典论·论文》。曹植更是词采华懋,他七步成诗的故事,流传千古。在曹家诗风的影响下,东西两晋涌现出阮籍、嵇康、山涛等一批名士。之后,更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大文论家刘勰,化学家葛洪,天文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特别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及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晋后的中国出现了“五胡乱华”,北方草原的匈奴、鲜卑、羯、羝、羌等入主中原,形成十六国。江南出现宋、齐、梁、陈四国,华夏一度战火弥漫。隋文帝杨坚雄才伟略,平息了南北之乱,建立了统一的国家隋朝。隋朝开国之初,励精图治,启动了不少强兵富国举措,特别是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接班人未选好,杨广继位胡作非为,建朝仅38年就丧失了政权。因其时间短暂,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不多。
中国历史步入唐朝,进入了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特别是诗歌文学达到顶峰。鲁迅先生说:“好诗已被唐人写尽,后人要超过唐诗,除非有翻过如来佛手心的本领。”
唐朝之所以能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刘禹锡等一大批伟大的诗人,《全唐诗》尚有49000多首,诗作者2800余人。这是清代收集整理的,几百年散失的诗篇还未计入列。这得益于国家的开放,政治的开明,社会的安定和对多种文化的包容。唐朝立国之初的“贞观之治”轻赋税,薄徭役,使国民休养生息;帝王礼贤下士,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外交上广结善缘,四方来朝,平等相待,特别是吸纳世界文明为我所用,体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
唐朝的疆域不比之前的汉朝大,不及之后的元、明、清广,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不比之前的隋朝和之后的宋朝,但百姓幸福指数高,国家对外影响力大。当时的长安城中有三万多留学生,仅日本留学生就一万多。这些留学生还可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为官,有一位波斯人被派遣到东罗马帝国做大使。唐朝允许儒、佛、道三教自由发展,唐太宗为佛教高僧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作了《序》,冠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名臣褚遂良还将此《序》写成书法名篇。阿拉伯人在长安人数甚多,均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波斯的祆教在长安建有教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安将不少疏远的势力化为朋友,一大批学者、名流应运而生。
唐诗在各类文学中首屈一指,覆盖面广、顶尖人物多。从官场到民间,诗人层出不穷。唐朝初年,就有陈子昂、杜审言、卢照邻、骆宾王、上官仪、张若虚等诗人,更有少年才俊王勃的盖世名篇《滕王阁序》。王勃不幸英年早逝,27岁就告别人寰。朝廷中的官员大多做官、作诗两不误,其中官至三品以上者有张九龄、元祯、高适、贺知章、刘禹锡、韩愈、韦应物等;四品以上者有杜牧、王维、柳宗元、岑参、刘长卿、张籍、沈佺期等;六品以下官员有宋之问、崔颢、杨烔、王昌龄、李商隐、贾岛、王之涣、孟郊等;民间诗人数不胜数。在这个诗人群体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号称“诗仙”,诗风最大的特点是浪漫,后人称颂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当之无愧。他出生在盛唐时期,为人爽朗,乐于交友,喜酒好诗,一生游历名川大山,随时、随处吟诗作赋,所到之处都有诗友盛情款待。大凡酒宴,都有诗篇,故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口碑。李白作诗,字里行间闪耀着浪漫。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一种博大的气魄。《蜀道难》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边7个字,只有两个实词“危”与“高”,五个文言虚词。如果用敕勒川方言解释,即“啊呀,好狗的高呀”。《将进酒》一诗更浪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即使在他孤独之时,也表现出一种浪漫,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本是一人独饮,举起酒杯邀请月亮一起共饮。无意中发现月光下一个人影,便将其说成是三人共饮,将无聊变成欢乐,苦闷中表现出浪漫。不过,李白不善为官之道,当年受唐玄宗李隆基赏识,封他为翰林供奉,在受命作书时,他竟敢让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有一次天子传唤,他竟醉卧在船舱。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李白五十多岁时,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在西逃成都的路上,发生“马嵬坡兵变”。他把皇位让给儿子李亨,史称“肃宗”。此时,李白携妻逃往江西庐山避祸。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应唐玄宗另一个儿子李璘之邀,在其帐下做了幕僚。肃宗帝命其弟李璘赴成都侍奉其父李隆基,而李璘未从命,东下金陵。肃宗李亨以藐视皇权为由,诛杀了李璘。李白便成了叛军之贼,被抓捕入狱,又流放夜郎(今贵州)。庆幸一年后肃宗皇帝颁布大赦令,李白被赦。听到赦令,李白立即搭船东赴金陵,船头吟出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的李白已年近花甲,从诗意可以看出他当时被大赦的喜悦心情。同时,也看出诗风仍显现出浪漫的特征。李白于公元762年去世,享年62岁,被后人称为“诗仙”。他的诗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流芳千古。
杜甫比李白小11岁,“安史之乱”之前,仅是朝廷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唐玄宗西逃,杜甫在流亡中见到皇帝,被封为谏官“左拾遗”。只因杜甫耿直率真,说话不慎,一个月后就被贬为芥末小职。杜甫弃官远走,流落他乡,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正是由于在社会的底层,目睹了百姓之苦,官员之贪,社会的黑暗,笔下才能将贫苦人的苦心、苦事、苦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反映了兵士保家卫国的气概,民众深重苦难的心声和诗人的忧民情怀。他的律诗、绝句高度凝练,均是诗中精品,备受诗界称道。他的诗风最大特点是朴实、率真、接地气,用现在的话说,是“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有的诗近似白话,如反映战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不需注释,百姓也能看懂。正因为他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后人公认其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尊称杜甫为“诗圣”。
2004年,我去四川专门拜谒了成都市内的杜甫草堂。在这里通览了杜甫的一生经历,最难忘的是他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是杜甫真实生活的写照。读罢杜甫的叹息,我也情不自禁地叹息:这样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竟是这样的生活境遇。58岁就离开了人间,令人惋惜、痛心。
在李白、杜甫去世之后,白居易诞生。此时,经历八年的“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藩镇势力抬头,唐朝处在由鼎盛走向衰弱的时期。白居易享年75岁,一生经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个皇帝。他进士及第,由一个九品小官晋升至二品大官,71岁从刑部尚书岗位退休。期间几曾遭贬,又几度被启用,盖因皇帝更替频繁,朝廷对他评价不一。他做了一辈子官,也写了一辈子诗,不论升迁还是贬职,没有停笔。退休之后,仍组织“耆老会”“九老图”与老年诗友为伍,吟诗作赋。
白居易诗作题材广泛,有描写风花雪月、饮酒放歌、种花养鱼、品茶赋诗、登山临水、访道参禅之诗;有反映人民生活的《观刈麦》《采地黄者》《上阳白发人》《卖炭翁》诗;有揭露贪官巧取豪夺的《杜陵叟》《重赋》诗;有抨击权贵的《杂兴》《黑潭龙》《城盐州》诗。特别是他的叙事长诗《琵琶行》《长恨歌》名气很大。《琵琶行》通过对歌妓高超奏技和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的不合理社会现象。《长恨歌》看似感慨唐玄宗失位,杨贵妃丧命及两人失去的炙热爱情,实质是讥讽帝王的荒淫无度,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白居易年轻时血气方刚,对社会的凋敝乱象无情揭露,且大胆谏言。由此得罪了当朝权贵,被削去太子左赞善大夫等高职,贬出京城,下放江州司马。江州在今江西九江,司马一职大概相当于州官手下一名助理,无所事事。时年44岁的白居易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发泄牢骚、自暴自弃,而是冷静地自我总结“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既然不能“兼济天下”,暂时选择“独善其身”。他在庐山香炉峰附近建了一座草堂,效仿陶渊明归隐桃花源。闲来无事,仰视山、俯听泉、捧书、抱琴、作诗。待到新皇帝登基,白居易奉调回长安,两年中,连升三级。他为官尽责,注重调研,同情百姓疾苦,不搞横征暴敛,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白居易的一生幼好学、长工文,前后历官十任,在黑暗官场中不为权贵所屈,不受党争之累,始终保持自身清白。他著文75卷,作诗3800余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还发动“新乐府运动”,对当代和后世文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为官之道成为千古名言,对当今我辈从政很有教益。
唐末豪强四起,形成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一代枭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窃取后主柴荣幼子的王权,成为宋朝开国皇帝。登上皇位之后,一直担心部下兵变夺去他的宝座。为防止将帅形成个人势力,频繁地进行将帅调防或易职,致使军队官不识兵,兵不识官,削弱了战斗力。当辽、金大军袭来时无力抵抗,选择南逃,偏安杭州一隅,由北宋变为南宋。而宋朝立国之初,就对文化十分重视,制定了“扬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因此宋朝的文化十分繁荣。
宋代文化吸取了唐诗的精华,创立了宋词。与唐诗相比,宋词在遵循韵律的基础上,句式改为长短相间、风格婉约细腻,便于抒发情感,更适合不同阶层群体的创作和不同场合的运用。由于官方的重视与倡导,名人贤士脱颖而出: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曾巩、苏辙、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杨万里、朱熹、晏殊、晏几道、文天祥等大家各领风骚。有名气的诗人超百人之多,尚有女中豪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更彰显了宋词的风格。宋朝的书法、绘画、散文等文学艺术均有较大的成就。
元朝疆域跨度大,使东西文化得到广泛的交流。元代涌现出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等一批剧作家,戏剧文化艺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伴随着戏剧文化的发展,元曲在中华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元曲的文学体裁与宋词的词牌不同,属于曲牌,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词曲格式虽固定,但可以在固定的音节中衬字;二是曲牌以调为主,且分南曲、北曲;三是语言通俗,抒情直爽,有北方民族的风味。元曲分剧曲、散曲两大块,剧曲是戏曲之曲,以第一人称来唱;散曲无戏剧情节,分为套数、小令两种形式,多用北方方言。千百年来,国人说到诗词,都将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称颂,元曲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
明清两朝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产生在这个时代。小说的故事情节、景物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便于人民大众接受,受众群体范围广。由小说翻版的评书更是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平民百姓也能学说几段。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属中层文化范畴,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道德伦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在作品之中,达到中层文化与顶层文化的有机结合。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持一种“汉朝天下刘家坐”的正统思想,明显有褒刘贬曹的倾向。书中有一段描述东吴谋臣问诸葛亮:“天有姓乎?”诸葛亮回答:“有。”“姓啥?”“姓刘。”“为什么?”“天子姓刘。”意思是说天的儿子姓刘,他的父亲一定姓刘。
《西游记》中,从唐僧三个弟子的名字可以看出佛教理念。佛教的最高境界是“空”,唐僧的大弟子名为“悟空”。佛教讲究戒律,二弟子名为“八戒”。三弟子叫“沙僧”,为一般的僧徒。三个名字是三个佛学层次,不能颠倒。此外,暗示了一个理念:作为领导,首先是意志,第二是思想,其次是才能。孙悟空的本事最大,为什么唐僧是领导?因为唐僧西天取经,百折不挠,义无反顾,无论什么艰难险阻、妖魔鬼怪,都无法阻挡他的决心。而孙悟空“生气了”要回花果山,猪八戒“生气了”要返回高老庄,都曾产生过动摇,唐僧从未动摇过。佛教思想强调以善为本,无论遇到何种险境,唐僧总是默念“善哉”,坚持佛理不改变。因此唐僧老犯错误,师徒身份终无改变。看完电影《三打白骨精》后,郭沫若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严厉批评唐僧的错误。而毛泽东主席也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意为唐僧的错误可作为教训,而主要矛盾在“妖”,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水浒传》《三国演义》名著中还能看到一种“主弱从强”的现象。宋江弱,一百单八将强,所有好汉都尊宋江为大哥。刘备弱,关羽、张飞、赵云强,五虎上将都听刘备的号令。由此反映出社会的文化现象。
初读《红楼梦》,有一种家庭琐事、儿女情长和卿卿我我的感觉。细读之后才感到,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文学水平最高。《红楼梦》中有上千首诗、词、歌、赋,包括顺口溜、民谣等,造诣极深。复杂的故事情节中,暗含了对封建社会的批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明社会贫富悬殊;有钱的官官相护,无钱的起诉无门,这表明了社会的不公道;大观园那样显赫的家族,最终仍然如同封建社会一样无可奈何地走向灭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清末民初至今,民歌、自由体诗普及到民众。工人和农民中的诗人层出不穷。散文、小说、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民国时期的电影大受民众欢迎。戏剧从元代逐步普惠民间,各地均有地方戏,如山西晋剧、陕西秦腔、河北梆子、安徽黄梅戏、浙江越剧、上海沪剧、广东粤剧、四川川剧、东北二人转、内蒙古的乌兰牧骑及二人台等。新中国成立之初,相声文学艺术使民众开怀大笑,之后出现了小品,是相声的戏剧化。当今流行一种短信文化,是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文体,其特点一是方便快捷,适合时代的节奏。二是短小精悍,一句话、一个词、一个问号或者感叹号都表达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对方能够立即领会。三是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中国的词,有本义、引申义以及弦外之音,最有趣的是弦外之音。过去青年人至少阅读十几本长篇小说,现代人讨厌长篇大论,不愿阅读那么长的书籍。老年人坐在剧场观看晋剧很惬意,年轻人嫌弃他们拖沓,看不下去。因此,短小精悍之作招人喜欢。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方文化传入,使东西文化交融,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推动了我国文化发展。但也有不少负面效应,金钱挂帅,物质刺激,导致人的欲望膨胀;对圣诞文化、情人节文化的迷恋,冲淡了我国的优良传统;一些年轻人崇洋媚外,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弱化,人文精神缺失,对五千年文明古国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淡漠。表现在文化艺术方面,书法绘画以丑为美,信笔涂鸦,诗歌不讲押韵,唱歌没有激情,小说让一些荒淫色情作品抢占了风头。这些虽然是枝节,但需引起重视。文学应该传播正能量,文化应弘扬主旋律。
时下,社会读书之风渐弱,看手机之风盛行。国人现在人手一机,有的儿童也有了手机。随时随地看手机读信息,成为人们普遍的习惯。不少人阅读文章、书籍也从手机上看,纸质的书籍被冷落了。一次,我到书市买书,售书员对我说:书卖不动了,有的书籍用秤称,论斤两卖。真为书籍叹息。我一直主张多读书,少看手机。疫情泛滥期间才和少数亲朋建立起微信。手机传来的信息虽有一定知识量,但多数只是博人眼球的无聊段子。什么大款沉浮、大腕风流,名人婚丧嫁娶、社会奇闻轶事等占据很大篇幅。手机新闻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和宣传教化的作用,但有时将完整的论著掐头去尾、断章取义。许多个人博主的评论口若悬河、大肆摆乎。反映疫情的语音、短文有时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有些题目挂羊头卖狗肉。有的背景是新闻发布会现场,讲的内容是发帖者的私货。贩卖自己的言论,加上专家学者的头像,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分不清真假。有人借微信散布谣言,有人借网络发泄私愤,还有的跟帖骂娘,将原本不起眼之事添油加醋炒作,产生轰动效应。人们为了方便,欲获知识看手机,回答问题看手机。打开手机,天文地理、花鸟鱼虫、人间烟火无所不知,合上手机一问三不知。疫情发生,一段时间内邮局报纸、刊物停送,我想了解疫情信息,也只能天天看手机。看着看着头脑混了,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深深感悟到:如果全社会都把手机作为获得知识信息的主渠道,将使中华文化的传承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