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风景揽胜 > 内容
内蒙古名胜古迹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 日期:2012/3/6 浏览量:5391次
字体:     

  

元上都城遗址

  在内蒙古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闪电河(滦河上游)北岸的冲积平地上,初建于元宪宗六年(1256年),名开平府,后改为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城垣平面呈方形,每面长2,200米,合于史书“外城方十里”的记载。城市布局具有中原传统风格,有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规划整齐对称,形成一条中轴线。宫城用砖包镶,四角有楼,内有大明殿、鸿禧殿、奎章阁、大安阁等殿阁亭榭。皇城环卫宫城四周,用石块包镶,道路整齐,井然有序,为官署府邸所在地区。外城全用土筑,在皇城西北面,为苑囿、寺观、作坊所在地区。城外东、南、西三处关厢地带,为市肆、民居及仓廪所在。城于明永乐初年荒废,城垣及建筑台基依然残留地表,蒙古语称此城为“兆奈曼苏默”,为一百零八座庙的意思,就是依据城址中建筑台基众多而讹传的。城址文物对研究元代历史有重要价值。

清真大寺

  内蒙古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街。是一处伊斯兰教的礼拜寺院。也是呼和浩特最早和最大的清真寺。寺院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雍正、乾隆年间又曾多次重修、扩建,形成今日规模。寺内建有圣殿、讲堂和穆斯林浴室等重要建筑。民国年间,又增建望月楼一座。望月楼高达36米,拔地而起。是一座六边形、攒尖顶的青砖塔楼。楼顶尖上置一月牙灯,形似新月。每逢“斋月”时节,教民可登楼至顶,望月观景,故称“望月楼”。寺院内现保存有历代石碑七通和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三十三册,都是极为珍贵的回族史料。

贝子庙     

  内蒙古贝子庙位于内蒙古阿巴哈纳尔旗锡林浩特镇内,由阿巴哈纳尔旗(俗称贝子旗)巴拉吉日道尔吉贝子和巴拉朱尔伦德布一世活佛主持兴建,因有此名。又因该庙一世活佛曾获得“班智达”(聪明的布教者)称号,又名班智达葛根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三十三年赐汉名祟善寺。乾隆以后至民国间陆续扩建,成为锡林郭勒草原上规模最大的喇嘛庙。主要建筑有朝克钦殿、明干殿、却日殿、珠都巴殿、丁克尔殿、活佛殿及喇嘛塔等。今仅存部分殿宇,原有布局还依稀可辨,庙宇附近已逐步发展为草原新兴城市,并改名为锡林治特,古庙已成为点缀草原城市风景的古代文物。

辽中京城遗址

  内蒙辽中京城遗址在内蒙古宁城县,老哈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东距赤峰至叶柏寿铁路的天义车站20公里。辽宋澶渊之盟后,契丹贵族为便于与中原交往,利用北宋每年所纳岁币,征集燕云地区迁来的汉族工匠,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兴筑规模宏大的陪都中京大定府城。城址遗迹现仍明显可见。除东南角被老哈河冲毁外,部分城墙残高仍有4米。它由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部分组成,南北长3500米,东西宽4200米,周围15公里许。外城南部为汉族居住区,有坊市、民居、庙宇、官署、驿馆等,现今尚有两座砖塔矗立地表,东南隅大塔,通称为大明塔。内城为官署及屯兵区。大内为契丹贵族所居,有宫殿和仓廪等建筑,现尚有宫殿废墟。金代改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改为大宁路,明初曾在此建立大宁卫,永乐初年废弃,现通称为“大明城”。它在研究契丹族封建化进程以及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颇具科学价值,1959-1960年曾在遗址内进行考古发掘。

大窑文化遗址

  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保合少多大窑村南。1973年发现,分布着由太古代花岗片麻岩和燧石构成的小山,其燧石质地坚韧、易击打成形,是制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古代人类就陆续到这里开采石料,制成生产、生活用具。在遗址范围内,人工打制石器及石料遍地散布。1976年、1983年发掘,先后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根据古地磁、放射性碳素断代、石器型制等考古学测定等断代方法。大窑遗址年代为距今70万年至1万年前,分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依据石器类型,将晚期定名为“大窑文化”,这个时期的石制品种类多样,有石核、石片,多种砍咂器和刮削器,其中龟背形刮削器独具特色,是该文化的典型石器。与人类同期的其他哺乳动物有,肿骨鹿、真马、啮齿动物、驼鸟、羚羊、原始牛、赤鹿、披毛犀、虎、古菱齿象等。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