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风景揽胜 > 内容
阴山古刹班定召
来源:互联网 作者:匿名 日期:2012/4/24 浏览量:5851次
字体:     

 

  阴山山脉中段,有一座海拔2050米的高山料木山,料木山一带奇峰突起,峻岭逶迤、沟壑纵横、林木蓊郁;山间古武泉水蜿蜒曲折,奔流不息。有道是深山藏古寺,在这林泉绝胜之处,曾建有一座名闻遐迩由清帝御赐寺名的著名召寺—尊胜寺,该寺也称班第达召,俗称班定召。

  关于班定召建造和命名缘由,有关史料如是说: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札雅班第达呼图克图受达赖五世派遣,从西藏拉萨的孟赫召到达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部,收授沙比纳尔(徒弟)160余人。康熙帝在札雅班第达呼图克图入觐朝见时面谕他,须同弟子选择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最适宜的地方建寺居住,宏扬佛法。于是札雅班第达呼图克图在阴山的崇山峻岭中亲自踏勘,最后选定在哈拉沁沟源的吉尔格朗图山下建寺,地在今武川县哈乐镇永和泉附近。建造时间,据现存该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的重修碑载:“班定召自我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奉圣祖得赐饬名杂雅班第达呼图克图,至三十六年青兮,尊胜寺建立之源迄今历年已久。”也就是说班定召为第一世札雅班第达呼图克图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所建,寺名为康熙帝所赐。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班定召扩建。是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反叛势力,噶尔丹败亡,清军凯旋而归。清廷因此为扩建后的班定召赐名“尊胜寺”,但是民间仍以班定召称呼之。

  呼图克图,蒙古语意为“大有福者”或者“圣人的化身”,是清廷授予藏传佛教大活佛的封号,宗教地位仅次于博格达。在归化城地区百座召寺中只有广化寺(即喇嘛洞召)有博格达喇嘛。呼图克图具有“转世”的身份,须经清政府正式承认和加封,并且载于清廷理藩院册籍。归化城地区大寺院(除无量寺外)都驻有呼图克图,呼图克图为一寺地位最高的喇嘛。

  班第达是喇嘛的高级学位,获此学位者必须是深通教义的学者,凡被尊为班第达者,须在经义、经典方面都有特殊的造诣。尊胜寺即有札雅班第达呼图克图,因此该召也叫班第达召。席力图一世也曾获此封号,足见班定召在归化城地区寺庙中地位之尊崇。

  但是民间传说对班定召的修建另有说法:明末清初,清帝入关进京,改朝换代。其时天下粗定,干戈未息,朝廷采取南剿北抚政策,对北方已臣服地区派员安抚,同时暗中察访隐蔽的敌对势力和不稳定因素,以便及早采取对策予以解决。这天,北巡的朝廷大员从漠北返京过阴山,途经今武川县哈乐镇永和泉时,连日奔波,鞍马劳顿,唇干口燥,便驻马在一棵大榆树下小憩,嘱随员取水于山泉中。水取到后,大员一饮而尽,只觉泉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大员起身举目四顾,只见身后正北方巍巍青山,东西横亘,十座峰峦,一字排开,连绵迤逦,蔚然深秀。九条山溪从十座峰峦之间潺潺流出,清澈萦洄,于山前一片开阔平坦处汇聚在一起,向西南方阴山深处峡谷中流去。“山青水秀,云蒸霞蔚,真乃风水宝地也!”大员脱口赞道。经向一位采药老人了解,得知山名吉尔格朗图山,沟名九道沟,泉名九龙泉。大员暗想:吾皇乃真龙天子,难道此地也要出“龙”?于是匆忙赶回京城,将阴山九龙泉一带山川气象、地名形势启奏皇上,同时提出破解办法:在九龙泉交汇处建一座寺庙以作镇压,皇上当即准奏。

  班定召建在九龙泉前今名召滩的山间平地上。建筑工匠就地取土烧砖制瓦,近山选材采檩伐柱,按照归化城无量寺(即大召)的规模与式样设计施工。前面正中是山门,两侧为前殿,供奉四大天王神像。由山门入院,院中置一大香炉。正面的大殿,外观为跳台式三层楼,内供五神像,东西两侧是廊房,全寺共有九九八十一间禅房。后因原有廊房不敷使用,在寺院西面又建一大院,供僧人、香客起居,人称东西庙院。庙院西北角建有一座与正殿等高的白塔。庙前庙后,榆林密布,木秀繁荫;沟里沟外,山泉奔快、水清漱石。班定召规模宏大、景物壮丽,占尽一方林泉之胜。寺庙建成后,清廷赐檀香木、《大乘经》和《小乘经》,并敕封札萨克、温札德喇嘛各一名。札萨克喇嘛是寺庙中位在活佛之下具有最高行政权的执事喇嘛,归化城地区只有无量、延寿、崇福、崇寿、隆寿、宏庆、尊胜七寺设有札萨克喇嘛、班定召由此跻身于归化城七大召之列,七大召中只有班定召不在城中在山中。

  历史上的班定召屡经扩建修葺,殿宇排空美轮美奂。从现存石碑碑文可知修葺年份为: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清仁宗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清宣宗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和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

  历史上的班定召僧侣人众、高僧赓续。先后有六世札雅班第达呼图克图大活佛驻锡于此。六世札雅班第达呼图克图名如勒楚克舍仍,清德宗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呈报理藩院,经金奔巴瓶抽签钦定,并于当年迎回该寺学习经文。

  班定召的盛衰大抵和清王朝相始终。我区著名学者荣祥先生生前著文指出:班定召“近百年来,始渐凋残。”“只因丧乱屡经,饥僧四散,一方名胜,渐失旧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仅有喇嘛12人,解放后已无僧众。班定召东院建筑毁于1958年大跃进时,西院毁于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时期,见证了班定召建寺300年盛衰兴亡的老榆——那株生长在山门外的几人合抱古树,也厄运难逃,惨遭斤斧之灾。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笔者曾在班定召这座阴山古刹的遗址上久久盘桓、沉思:倘若名寺不毁,古迹犹存,非但保留一份历史文化遗产,也可添得一处旅游绝佳去处。而今只能以这样一首小诗来寄兴感怀:“班定名召迹已无,秋虫唧唧闹平芜。老榆阅尽兴亡史,往日风光见志书。”(注)

  注:志书,指《土默特志》和《武川县志》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