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探幽 > 内容
大青山与白道城
来源:互联网 作者:匿名 日期:2012/4/24 浏览量:5503次
字体:     

北魏时期遗留的城墙遗址  

 

古树受重点保护

 

 

古戏台分前后台

 

  白道城是北魏王朝在大青山南麓兴筑的一座军事城堡,扼控南北交通的要塞,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北郊坝子口村。

  白道是大青山南北交通的一条通道。大青山东西横豆于内蒙古高原的南部,属于阴山山脉的中段,山北面穿越丘地带后便是较平坦的高原,山南沿为祟山峻岭和深谷陡坡。自大青山以南的呼和浩特平原(土默川)通往山后,有几主要通道都沿着大山谷口进入谷内的沟顶,翻越小山梁,可进入高原。

  穿越大青山的通道,有乌素图沟、水磨沟、万家沟、五当沟等几条山谷,谷内都有溪水常年不绝流出,浇呼和浩特平原上的农田,山洪注入大黑河再注入黄河,或径注入黄河。其中乌素图沟在北魏王朝时期就称为白道中溪,这条沟的水流,发源于今武川县城南面的丘陵区,汇集附近山中溪流,流经武川镇城址所在地土城梁村东,再经马家至娱蚣坝下称做坝沟,再流经碌础湾南流至老园子村称为素图沟,然后从乌素图村南流入大黑河。

  内蒙古高原与晋陕地区间的交通,经由乌索图沟,是一条方便的捷径,但乌素图沟内山高谷深,大批人员和车马较难于通行,于是便在附近山势较缓地带开辟出一条山道。这条山道有一段为凝灰岩构成的山梁,高出地面3至6米,宽约20至30米,南北长380米,色灰白如石灰,这便是名为白道的原因。

  自战国时期起,白道便是大青山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着关于白道的记载,北魏以后的历代王朝,都曾沿用这一条通道,史书上有不少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于555年(天保六年)亲自率兵追击茹茹(柔然),将其辎重留于白道,然后用轻骑追击茹菇,远至怀朔和沃野镇城,大胜而还。隋文帝于583年(开皇三年)派卫王杨爽率领李元节等四将,北击突决厥沙钵略可汗,相遇,在白道上,大破之。

  唐代突厥于622年(武德五年)杀刘武周于白道。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云州云中条上亦曾记述白道,称“白道川,当原阳镇北,至山上,当路千余步,地土白色如石灰,遥自百里即见之,即阴山路也”。这条驰名的交通要道,在宋以前都称为白道,白道所经的大青山称为白道岭。

  金代开始将白道所经的山岭称为汪衮,意为神山。元代这条古道便成为岭北地区通往内地重要驿路木怜(马)道必经之地,“甸城道路碑”上记载了延有佑年间丰州官员如何重视维修,以保证这条驿路交通畅通。近现代将汪衰(翁衮)讹为娱蚣坝,仍然是大青山南北交通的要道。清代在娱蚣坝下建有关帝庙一座,庙旁树立有许多石碑记载维修道路情形。民国时期修路时,曾由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手书“化险为夷”四字,摩崖刻石纪念。现代公路只有部分段落仍沿着古道通行,在古道东面另僻了新道。

  北魏王朝为了控制大青山南北的交通,在山谷口南兴了白道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明确记载了白道城的方位,他说:“芒干水(大黑河)……又西南至白道南,谷口有城,侧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自城北出高阪,谓之白道岭”。

  现今在山谷附近有秦汉长城,谷口南有战国长城遗迹,城址北面约8公里就是著名的白道。城址正位于山谷口外的坝口子村中,古城兴筑于汉代,北魏时期将汉代城垣予以改造,新筑城堡位于汉城南部,东墙全长190米,其余各面城墙都已夷为平地。在城址中发现有波斯萨珊朝银币和北魏石刻残佛像等遗物。

  在白道岭上还有北魏王朝兴建的行官,现今遗迹仍很清楚,它位于乌素图沟以东的娱蚣坝山后坡,行官外围有椭圆形的石墙,东西最大直径约80米,有城门四座。院内有一座圆形的建筑台基,直径约45米。《水经注》中说:“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遗迹现象和文献记载是相符合的。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