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聚焦文史 > 内容
浅议俺答受封顺义王
来源:本站 作者:王雄 日期:2012/6/14 浏览量:7648次
字体:     

助马堡的马市楼

   2008年,在纪念俺答汗诞生500周年的盛会上,与会诸贤挥毫泼墨,赞怀这位蒙古首领的历史贡献。我也乘兴涂鸦一幅,辞曰“青山巍巍,黑水悠悠,汗业伟迹,于斯永驻”,意在缅怀这位16世纪蒙古族的杰出首领的业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民族驰骋的舞台。北齐斛律金的一曲《敕勒歌》给这一地区留下了一个千古美名—敕勒川,而它的又一个响亮的称谓土默川,则是得自于蒙古俺答汗所统的土默特部。达延汗中兴蒙古,建六万户之制,并将六万户的统治权分封给自己的子孙。俺答汗作为六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的领主,率部驻居在以今呼和浩特地区为中心的阴山南北地区。他以自己的聪明与英武,开发建设这块土地,也使土默川成为承载其汗绩的一块丰碑。俺答汗的业绩史不绝书,今人的研究成果也汗牛充栋,本文只就其受明封为顺义王,与明朝建立和平互市关系作一点评述。
  明隆庆五年(1571),俺答汗与明朝议和,达成了封贡互市协议,结束了明蒙之间长时期的战争冲突,建立了正常的政治经济关系。这在明蒙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封贡互市的核心内容有两项,一是俺答受明封为顺义王,确立了和平交往的名分,即封贡;二是明朝与蒙古右翼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即互市。二者相较,顺义王之封更为关键,它是明蒙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是隆庆和议诸项具体内容得以达成和顺利实施的保证,无论是对明蒙关系的顺利发展,还是对蒙古右翼的统一安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一)

  明蒙和议是当时明蒙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明蒙关系政治解决的有益途径。
  如何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一直是明朝历代君主特别重视的问题。朱元璋建明之初,曾提出“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 的思想,试图把蒙古纳于明朝的治下。但终洪武之世,这个设想未能实现。永乐时,明成祖朱棣又向蒙古本雅失里汗提出了“朕(生)[主]中国,可汗王朔漠,彼此永远相安于无事” 的主张,但得到的答复是杀使拒和。 后来明成祖又试图采取对蒙古首领分别封王,分而治之的办法, 也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正统(1436-1449)时,明朝与蒙古瓦剌首领也先的通贡互市关系一度十分活跃,但因在日益扩大的明蒙经济贸易面前缺乏积极的应变手段,导致了“土木之变”。自此而后,明朝基本上放弃了对蒙关系政治解决的努力,采取了筑塞设兵、武装抵御的方针,明蒙友好往来几近于停顿。
  嘉靖中期,明蒙关系的政治解决又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这一次不是由明朝提出的,而是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提出的。当时的情况是,自明朝采取筑塞屯兵、抵御蒙古的方针后,明蒙之间基本上断绝了政治上的接洽,所有的联系几乎都是你争我夺,刀兵相见。特别是明世宗在位期间,进而实行与蒙古隔绝的政策,致使明蒙之间如同水火,数十年兵连祸接,九边内外烽烟滚滚,刀光剑影,成千上万的蒙汉健儿殒身沙场,无数汉屯蒙帐毁于兵燹。“城边沙草浩漫漫”,“白骨稜稜草间积” 就是这种后果的真实写照。要改变这种局面,唯一的出路就是谋求明蒙关系的政治解决。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切实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果断地迈出了谋求明蒙关系政治解决的步伐。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派使者石天爵到明朝的大同镇,提出“汉耕塞以内,我[牧]塞以外”的建议,要求建立通贡互市关系,结束战争, 但被明朝拒绝了。次年,石天爵奉俺答之命再赴大同交涉通贡事宜,竟遭明臣杀害。 当时,明朝中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了解边情的边镇大臣也看到了明蒙关系政治解决的必要性,在石天爵出使大同时,巡抚史道就上疏说:“虏绝贡四十年,岁苦侵暴。今款,实中国之利也。” 还有宣大总督翁万达,他对朝廷杀使拒和十分有看法,说:“北敌,弘治前岁入贡,疆埸稍宁。自虞台岭之战复我师,渐轻中国,侵犯四十余年。石天爵之事,臣尝痛边臣失计。今复通款,即不许,当善相谕遣。诱而杀之,此何理也!” 并多次上疏转陈俺答的通贡要求,申述自己关于停战许贡的意见,结果是遭到明世宗一次又一次的切责。大同总兵周尚文虽素以抵御蒙古之战功著名,后来也站在了主和的立场上,因“上入贡之策”,被朝中诬为通虏,“饮药而死”。 于是由俺答发起的这次谋求明蒙关系的政治解决就此搁浅了。
  俺答要求通贡互市被明朝拒绝后,转而采取了大规模的武力要挟。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兵临北京,迫使明廷许开马市。次年,宣、大二镇开放马市,由史道经理其事。但因没有切实的政治保障,马市仅开一次就关闭了。 其后,明蒙关系陷入了更深的危机。
就在这危机不断加深之际,明廷中主张谋求明蒙关系政治解决的力量逐渐增长。嘉靖皇帝去世之后,这种势力迅速抬头。一批有见识的大臣如高拱、张居正等人入阁掌权,给明蒙关系的改善带来了转机。隆庆元年(1567)给周尚文平了反。 五年,发生了俺答孙把汉那吉投明事件,明廷中的主和势力抓住这一机会,与俺答反复磋商,隆庆和议一举告成。俺答受明封为顺义王,明朝与蒙古右翼诸部和平互市。隆庆和议使明蒙关系终于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归宿,也为明蒙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

  隆庆和议,顺义王之封是关键。明朝与蒙古土默特部的交往需要有个名分,没有名分的关系是没有保证的。这一点无论是明朝还是俺答都是清楚的。与明朝实现关系正常化是俺答多年追求的目标,所以俺答的表现更为主动、切实。当他从把汉那吉平安回归中看到明朝确有和平之意后,就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明朝封王互市的问题。这也正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原王朝与周边族国建立宗藩关系的模式,所以明朝很快就同意了。封与受封表明了双方的相互承认与尊重,成为双方交往的依据与原则,也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虽然这种关系除了要求顺义王要认真实行隆庆和议中双方议定的条款之外,并无特别的约束,但有这个名分和没有这个名分是大不一样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双方建立正常关系的一个重要标识。有了这个名分,双方就有了接触的理由,就有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顺义王之封首先是进一步加强了俺答在蒙古右翼的权威。达延汗统一蒙古后,将蒙古六大部置于自己子孙的直接统治之下。插汉儿、哈剌哈和兀良哈三万户为左翼,由大汗直辖;袄儿都司、土默特和哈剌嗔三万户为右翼,由济农管领。济农是蒙古的第二号尊贵首领。当时,右翼济农由袄儿都司部长世袭,俺答只是土默特部之长,位在济农之下。但俺答声名显赫,实力强大。他是达延汗之孙,衮必里克济农的胞弟,嘉靖初就“有众十余万,精锐者可三万,马四十万,橐驼牛羊百万,岁时居云中、上谷迤北,横行塞外。”“弓用舖筋,矢用铁簇,尤精强。” 与衮必里克济农并驾齐驱,是蒙古诸部中最著名的首领之一。衮必里克去世后,俺答以强大的实力、叔长的身份、卓越的才干,不仅控制了其弟哈喇嗔部长昆都力哈,右翼之长袄儿都司吉能也常听命于他。他还拥有索多汗、土谢图彻辰汗等美称,蒙古诸部无不仰视。但不能取得右翼盟主之名分,总是俺答汗的一桩心事。在向明朝请求封贡时,他曾说过“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守北边,毋敢为患。” 在俺答看来,能取得明朝的一个王号,也是提高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权威与影响、“长北方”的途径。
  从明朝方面来说,为了明蒙和平能够持久,必须选择或培植一个在蒙古有权威的人物,统一号令,才好使和议的条款落在实处。这个人物,当时非俺答莫属。封贡之初,蒙古方面也只有俺答一部,“吉囊、大把都未与盟”。 吉囊即袄儿都司部首领诺颜答喇济农,《明史》作吉能。大把都即哈喇嗔部首领昆都力哈,又称老把都。当时,王崇古提出 ,必须“俺答大会老把都、吉能同表请,然后可”。 其意就是要右翼三大部统一行动,步调一致,都参与隆庆和议,扩大和议的约束面,并且把“大会老把都、吉能同表请”的事寄望于俺答。王崇古说,“老把都俺答亲弟,吉囊之子吉能等皆亲弟侄,而兀慎、摆腰、永邵卜、多啰土蛮等酋又多其本统亲枝也。俺答于诸虏为尊行,力能令之同心内附”。 不出王崇古所料,俺答很快就办妥了此事,派使者十八人报告说:“诸酋悉听命于太师,无异同,业已指天王佛祖为誓。” 明朝要把明蒙关系政治解决的成果扩大到整个右翼蒙古的设想顺利地实现了。这样,俺答要藉明朝的威灵雄长北方,明朝要利用俺答的实力约束蒙古诸部,利害上一致,就是顺义王之封的关键所在。
  受封顺义王,确立俺答在蒙古右翼诸部的盟主地位,这也不是俺答个人的事,是代表了蒙古诸部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在俺答封贡即将达成之时,袄儿都司吉能便派使者对陕西总督戴才说:“吾以俺答为长,专约束,彼既修贡天皇帝,得市中国财物,吾独处西偏,何至常在化外?唯太师矜之。” 要协同起来实现这一目标,就得有个头,这个头,按常规,应该是由右翼济农担任。但当时的济农—袄儿都司部长诺颜答喇是俺答的侄子,不仅才干、威望不及俺答,而且虽比俺答小几岁,身体却不好,在封贡后不久就去世了。济农之长子把都儿黄台吉死于西征瓦剌的战争中,袭位的卜失兔是诺颜答喇的长孙,对俺答来说,已是重孙辈的人物了。幼弱的卜失兔虽有济农之号,但无论如何是担当不了右翼盟主的重任。就是在其成年之后的万历三十五年,也还是一个领导能力不强的蒙古领主。他所统的河套部落,“分四十二枝,各相雄长,卜失兔寄名其上,无驭众才”。 右翼蒙古的盟主转移到土默特部的顺义王一支,也是蒙古内部形势发展的必然性结果。顺义王之封,使这一结果更彰显出来了。

   (三)

  俺答受封顺义王,明朝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插手蒙古右翼重大事务的资格,对涉及明蒙关系的重大问题有资格过问干预,另一方面以顺义王为首的蒙古右翼诸首领也取得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明朝交涉的权力。在保证明蒙和平这一大原则下,二者的相辅相成,使明朝与蒙古右翼的政治联系日益紧密。
  蒙古内部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关系到明蒙关系的正常发展、蒙古内部的安定统一的问题,明朝密切关注,因势利导,使其得到妥善的解决。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历代顺义王的袭替。二代顺义王辛爱黄台吉的嗣封比较顺利,但虽然袭位无碍,却发生过分裂的危机。三娘子与黄台吉有矛盾,不愿与之合婚,是经过明朝的调解,才使三娘子与顺义王黄台吉成婚,避免了土默特部的一次分裂。 到了三代顺义王扯力克、四代顺义王卜石兔袭封时,曾发生了争夺顺义王位的问题。辛爱黄台吉去世后,扯力克以黄台吉嫡子的地位自立为王,而当时掌有实权的三娘子却想让其亲生儿子不他失礼袭顺义王位,不愿交出兵符金印。 后经明朝调解,说服扯力克与三娘子成婚,弥合了不他失礼与扯力克的矛盾。 万历三十五年(1607),扯力克去世,袭封之争又起。这次斗争更为激烈。扯力克长子晁兔早死,孙卜石兔年幼,文弱如书生。以不他失礼之子素囊为首的一派势力又觊觎顺义王位, 斗争持续了六年多, 涉及了整个蒙古右翼,几乎酿成大乱。在此情况下,又是明朝出面调解,促使三娘子以垂暮之年再与卜石兔成婚,五路台吉联合三支十二部七十三台吉为卜石兔请封,完成了四代顺义王的袭封。 蒙古右翼三支十二部又有了共同的盟主,保证了明蒙封贡互市关系的继续和发展。
  明朝插手蒙古事务能够奏效,关键也在于顺义王之封。顺义王是明朝封授的,是蒙古与明朝进行联系的大名片。俺答之后,继位首领只有取得顺义王号,才能获得与明朝对话的资格,成为右翼诸部利益的代表。而且顺义王的承袭必须经过明朝的批准、册封才算数,以此保持封授名分的巩固,保持蒙古右翼诸部在顺义王旗下的统一和安定。即以在明蒙关系改善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三娘子,也只有她保有顺义王夫人的身份,才可以受到明朝的支持与尊重,否则只是“一夷妇耳”。在历次顺义王承袭的纷争中,三娘子能听从明朝的调停,一次又一次作出让步,要害也在于此。可以说,如果没有明朝的出面调解,土默特部的顺义王位之争很可能导致右翼诸部的解体,使明蒙业已建立的友好关系及其发展遭到重大的挫折。
  顺义王之封也明确了拥有顺义王号的蒙古首领在明蒙关系中的责任。在隆庆和议之后,顺义王,特别是俺答汗以履行封贡互市协议的实绩推进了明蒙关系的发展。
  首先是带头奉守和约,捍卫明蒙之间的和平。俺答受封顺义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一步清除存在于蒙古地区的影响明蒙关系的隐患。继赵全等人引渡明朝之后,又将在板升居住的汉人地主赵宗山等人缚送明朝,说“此辈不灭亡,终败和约”。 再就是在蒙古诸部建立规法,对违背和约、挑起边境纠纷的蒙古首领及部人进行惩处。万历四年(1576),蒙古首领打喇明安和银锭的部下在膳房堡掳去明朝打柴士兵十余人,并以此为质,求索抚赏。明朝将此事通知顺义王。俺答立即召集黄台吉、青把都、永邵卜、切尽黄台吉等会议,对打喇明安、银锭及其部下治以“夷法”,“罚羊一千头,马二百零七匹,驼三只”,并送回被掳明军。 其后又“巡檄塞上,敢败约盗边者,罚如打喇明安例”。 俺答自己也身体力行,万历五年至八年,他赴西海迎佛,携众数千人,往返数千里,一路上“以法绳诸部夷,令勿近城堡。勿践苗禾”。
  第二,认真组织贡市,保证明蒙经济贸易的顺利进行。每年贡市时间将至,顺义王就进行浩繁的组织工作。传箭诸部,准备入贡和互市的马匹,按照与明朝议定的时间在大同边外集结。入贡之后又组织开市,具体安排各部的互市日期,按次序进行,以免紊乱。选择有威望的蒙古首领在各市场作监市,做具体的管理工作。俺答也常亲赴市场,对入市者“凛凛约束”, 使贡市有序地进行。顺义王有事远出,也要事先把贡市事宜安排好。万历五年(1577),俺答赴西海迎佛,临行时将次年的贡市事宜委托给兀慎台吉、恰台吉,让他们“经纪其事”。 至期,又专门派使者兀兰汉回丰州进行督促。 万历十七年(1589),顺义王扯力克护送达赖三世骨骸回青海,“以表札属酋长土骨赤,以六月入贡,且令其得监市场,勿坏大事”。
  第三,代表蒙古诸部与明朝直接交涉,维护蒙古诸部的实际利益。顺义王作为蒙古右翼的盟主,是蒙古右翼诸部实际利益的代表者。在明蒙交往中,明方出于对蒙古的戒备,常提出一些有损蒙古利益的条件,或采取一些只顾自己,不顾对方的做法。对此,顺义王便代表右翼蒙古陈请交涉,据理力争,维护本部利益。在封贡当初,明朝曾提出封贡要以蒙古“不犯边,不抢掠”为前提,俺答当即提出,让明朝也不要出边“赶马”、“烧荒”、“捣巢”。在贡市时间上,明朝出于单方面的考虑,规定“二月终入贡,五月初开市”。理由是“春初草芽未茂,胡马羸弱,而我又赤地千里,虏无所掳掠”。市后便到盛夏,“塞上水流草长,可资以为养”。 这种条款显然是没有顾及蒙古利益的。顺义王俺答对此采取 “阳以他故请假”的办法,进行抵制。在互市物资的品种、数量方面,也是明蒙之间经常磋商的问题。明朝为了防犯蒙古用铁制造兵器,连蒙古日常生活必需的铁锅也禁止出口,引起了蒙古部众的极大不满,“欲叛者十人而五”, 已到了危及明蒙和平关系能否继续的地步。为了维护蒙古人民的利益,也为了和平大局,俺答反复陈请,讲明利害,经过三年多的交涉,终于在万历二年十一月谈妥了铁锅贸易。 此外,俺答又为其没有职衔的亲旧争得抚赏, 还为普通蒙古百姓争得了在边外随处进行小市,换取生活必需品的权力。 这些,如果没有顺义王的名分是很难做到的。
  隆庆和议后,边境上蒙汉军民发生冲突,凡是涉及蒙古首领或部人的事,明朝全部交由顺义王处理。明朝还把巡逻边口、防止发生边境纠纷的责任委托给顺义王,建立由蒙古部员组成的军队,由明朝供给军饷,发给信牌,每边口二十人,由蒙古头领二人统率,常年巡逻守卫。 对于顺义王及其部下的主市之劳,明朝均予酬赏,对顺义王本人或代表所部提出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尽量予以满足。封者和受封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逐步增进,蒙古右翼诸部与明朝的关系日益加深。

        
(四)

  “降庆和议”顺义王封授之事,明朝和蒙古方面的史书都有记载。汉文史书的记载随处可见,蒙文史书则以《阿勒坦汗传》的记载可信且完整。对比之下,双方所记的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事情始发于把汉那吉投明,继而是明朝善待把汉那吉,欲藉此谋求明蒙关系的改善,而俺答是兵临明边,索要把汉那吉。接着是双方遣使商谈,议妥明朝放还把汉那吉,双方缔结和好。后来就是达成以封贡互市为核心内容的隆庆和议。可是在行文表述上,却存在着不少有趣的差异。如:汉文史书说,把汉那吉投明后,明朝是厚待那吉,欲藉此缔结和好。俺答传则言,“因妙圣阿勒坦汗率众逼近,刚强力大的僧格诺颜先去焚烧红房,异邦汉人被征服释还其弟”,意为由于俺答的武力征服,明朝才将把汉释还。汉文史书说顺义王是俺答主动请封的,俺答传则言“汉国大明汗尚蒙古阿勒坦汗以绥王尊号”,意为是明朝皇帝将顺义王之号奉献给俺答。汉文史书说明朝赏赐了蒙古诸首领不少财物,俺答传则言“可汗为首三万户诺颜提其所好时,给与多种奇异的封赏不可数计,年年月月不断供我所需”,意为在物质方面,只蒙古首领提出,明朝就不断地供给。蒙汉文史书的作者都表现了不甘人下的民族自尊,就像兄弟俩起矛盾互相逞强斗嘴一样,争执之际,都说你不行,你不服我,我就要……,矛盾解决后,又都说还是我行,是他宾服我了……,耐人寻味。
  顺义王之封使明蒙关系找到了适当的归宿。顺义王之封,把蒙古土默特部和明朝名正言顺地联系起来,使明朝与蒙古右翼之间的联系不断巩固和加深。在俺答封贡直到明末这段时间里,明朝与以顺义王为首的蒙古右翼诸部尽管也曾发生过一些摩擦、争执,以至于局部的武装冲突,但和平友好、逐步靠近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顺义王之封已成为历史,但它对后世影响久远。俺答汗为改善明蒙关系所作的努力,顺义王在明蒙关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彪炳千秋。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