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脉 > 内容
青城符号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王国元 日期:2012/12/5 浏览量:5425次
字体: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这是中国正北方,蒙古高原南端,阴山山麓,苍莽的草原地带……此时,一些符号纷纷向我的眼前、手下、心中,奔涌而来。

一首牧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支歌子,传唱于距今一千五百年左右的,蓝天与绿地之间。十几个世纪过后,曲调早已飘渺在草原深处,只有歌词了,顽强地传诵下来。但,就是歌词,看起来,文字是凝练的;读起来,声音是铿锵的;想起来,画面是壮美的:世人所谓的千古绝唱,就是这个样子罢。

  有谁能想得到呢,这么唯美的诗句,竟然还仅仅是译作,原作为敕勒语。敕勒族,一个天堂的民族啊;敕勒川,一片天堂的草原啊。只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唐风宋雨过后,我们仰视不见了,只能想象。

  在历史前行的匆匆脚步中,总有人们不断地倒下,总有地方不断地湮没,但同时,也总有一些痕迹,站立着,挺拔着。痕迹在,一切都在。因了敕勒歌,呼和浩特各民族的序列里,永远有敕勒人自豪的身影了;因了敕勒歌,呼和浩特草原的花名册上,永远有敕勒川肥沃的名字了。

两座城池

  盛乐,青城。盛乐近在敕勒歌之前百余年,由鲜卑族拓跋部所建;青城远在敕勒歌之后千年,由蒙古族土默特部而修。

  筚路蓝缕之后,铸造自己的都城,拓跋人民自然是“盛大”的“欢乐”,那么,国都则叫“盛乐”罢。国家呢,叫魏(后世称北魏)。北魏是呼和浩特地区,自五十万年前的大窑文化以降,或者具体从公元前四世纪,赵国首先在呼和浩特云中一带,实施有效的管理以来,至今二十五个世纪,漫长的岁月里,唯一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创建的王朝;北魏也是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缔造的国家。随之,盛乐都城,作为呼和浩特地区唯一的国都,北方游牧民族第一个国都,永远彪炳史册了。
    拓跋人在百余年的滋生繁息后,乘时崛起,离开草原奔向中原,去开辟新的更广阔的天地。盛乐故都从此衰落了衰败了,荒烟蔓草,断壁残垣;西风斜阳下,惟有前尘旧梦零落。

  一睡千年,盛乐从深深的地下醒转过来,耳畔传来的,是地上新一代的人们“盛大”的“欢乐”之声。

  青城似乎是两座城,明建归化,清建绥远。而无论是在朱明的眼里,还是在爱新觉罗氏的笔下,蒙古人都是边民,青城都是边城,自然要教化了,自然要绥靖了。而青城的本来面目,就是一座城,初建时便是库库和屯,而今仍是呼和浩特。青天在上,长生天保佑着这座城市,保佑着这座城市的人们。

  是呵,盛乐永远在地下了,而青城一直在地上,时光背后的人们怎么能不陌生呢?何况,青城还要日新月异下去。

三个女子

  五十万年以来,呼和浩特辽阔的原野,曾经养育过多少人?没谁能弄清楚,更甭说细分性别了。但有些人的名字,我们应当记住,比如拓跋力微、阿拉坦汗……他们是男人,巾帼不让须眉,女人的名字,至少也应记住三个:王昭君、花木兰、三娘子。

  两千多年以来,王昭君已化身为三位:历史昭君、艺术昭君、文化昭君。在浩如烟海的史籍里,历史昭君仅占几段,寥寥数百字而已;而艺术昭君则多得多了,但悲苦但悲凉但悲伤,艺术家借酒杯浇块垒而已,与呼和浩特无关;有关的是文化昭君。文化昭君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虽然王昭君是喝长江水而不是喝牛奶长大的,是吃黄土地的小米而不是吃羊肉成人的,但她最终融进了草原更融进了呼和浩特,她是呼和浩特人永远的乡亲。

  花木兰倒应该是地道的呼和浩特人。也许有人对此持有疑义,但朝辞黄河古渡暮宿黑水码头,听阴山胡骑鸣赳赳,不都得在呼和浩特才能发生吗?更重要的,北魏时代,武川为重镇,需要大量将士戍守边关抗击柔然,则花木兰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便在无奈或者说必然之中了。武川重镇重到何等地步?北周五皇帝出自武川,隋唐皇帝祖上均有在武川镇守经历。

  可不可以这样说呢,直至今天,在呼和浩特土著女子的脸上,还可依稀看见花木兰的影子,该英武时英武,该娇媚时娇媚,既爱红妆又爱武装?

  三娘子也没有土生土长于呼和浩特,她是明季蒙古奇喇古特部人,家乡远在千里之外,但如果让今天二百七十万的呼和浩特人,推选第一市民,大家肯定一致投三娘子的票。众所周知,没三娘子、不,三娘子是中原对她的称呼,呼和浩特人应该叫她钟金哈屯,哪有库库和屯,哪有呼和浩特?这不,本来只爱红妆的少女钟金,到了呼和浩特后,随即一变而为红、武兼爱的英雄哈屯。

  关于这些,还用我饶舌吗?每一个呼和浩特人都知道,虽然知道得有多有少,有的清楚有的模糊,但她、不,她们作为符号,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骨子里了。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