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风情 > 内容
唱红内蒙古的《夸河套》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作者:郭贵生 日期:2013/1/6 浏览量:5612次
字体: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巴彦淖尔地区传唱的“夸河套”,多以四句或八句歌词在民间散唱。约九十年中叶之后,基本形成一首比较完整的歌,意境大致雷同,但是在各旗(县)亦有区别,有四段、六段、八段,甚至更多段落的区分。这个时期,在内蒙古地区比较流行,从街头巷尾到田埂地畔,以至工厂、机关、学校等处经常能够听到。那时,许多爱好者不约而同地传抄此歌词及曲,可是,均没有作者姓名。如今,此歌已登上大雅之堂,经常在剧场、礼堂演唱,还被刻制成数种版本的光碟在许多城、乡热卖。

  为什么这首普通的民歌,获得大范围的“市场”,并在全区唱红?经考证后,谈点肤浅的认识。

  “夸河套”唱出老百姓的心声。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得到前所未有的实施,地处河套川的巴彦淖尔地区农民,从长期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羁绊中挣脱出来,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多种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调动。有一段歌词形象的表述了秋收甜菜的火热劳动场景:“圆格丢丢的糖菜疙瘩是特产,一到了秋天,老婆老汉,闺女媳妇,二不溜溜的后生,开上你家三轮、四轮,白明黑夜得拉”。地方工业、加工业均有明显的发展,例歌词描写:“想喝河套二锅头到陕坝”;“金川啤酒获得那名牌奖”;“白格灵灵的雪花粉全国美名扬”等。对逐步富裕起来和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的农牧民生活描写更为淋漓尽致:“饿了饺子,渴了茶,抽烟不是‘三五’、就是‘大中华’,出门坐的桑塔纳,腰里别得大哥大”等。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牧区政策的真诚赞颂、拥护。

  “夸河套”体现了人民群众赞美、热爱家乡的浓厚激情。过去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这个地区,幅员辽阔,地肥水美,盛产多种农产品,水产品也较为丰富,国家曾把这一地区确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听长辈们讲,解放前这里人烟稀少,是个“棒打兔子,瓢舀鱼”的富庶之地,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逃荒难民多以选择“走西口”至此安家落户。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农、水特产走出家门,奔往国内广阔的市场,人民群众的收入明显提高,对家乡热爱溢于言表:“大佘太的葫芦,西水道的瓜,圐圙布伦的烟叶子人人夸;乌梁素海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金黄色的大鲤鱼,惊动了呼市、包头、海勃湾、乌达、石嘴山、银川,十个轮轮的大卡车一趟一趟地拉”。歌词还巧妙地赞誉了河套人粗犷直率、待友热情大方的性格及平时的一些生活习惯:“猪肉烩菜是呀是拿手饭,炖羊肉拿碗堪…油烙饼,炒鸡蛋,顿顿吃饭离不开咸菜盘…你看咱招待朋友多诚坦”。

  “夸河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和乡土气息,这也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曲属民歌的山歌类,与陕北、山西“二人台”、“爬山调”有同工异曲之说,这与这个地区主要人群的祖籍是陕北和山西地区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如,“鲜红鲜红的枸杞房僻僻上凉”,“房僻”和“凉”,就是陕北府谷、神木县的方言。此曲的基本特点是喜乐、明快、节奏感强,易于掌握和传唱。其歌词的形式没有太多规范限制,以打游诗形式押韵即可,可以自编自演,即兴发挥,过去多为上、下句结构,现在虽然词句有所增加,但是依然保留着出、应的风格,其基本特征是多用叠音字和词、倒装句和河套方言,加重语气,便于记忆,突出地区浓厚的乡土气息。例,“黄格澄澄的米饭香呀么香万家,甜格盈盈的黄河水哺育了咱”。两句的前四字中,就利用了叠音字;“咱”,是指地区方言我们。有人对其提出过分俗气,不够雅致的意见。对此,本人不敢苟同。我以为,雅、俗是互为依存的同一体,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大雅即俗,大俗即雅。为之,我觉得应以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为标准。也有人提出有的版本歌词中 “荤味儿”过重异义。虽然,一些人作了,多为少数朋友聚会或喜庆时逗乐、戏谑等辩解,但是这种具有完善此歌的建议应该采纳、研究、改进,以利于其不断臻于完美。()

  注:

  ⑴格丢丢:方言,象声词 。

  ⑵糖菜:方言,即甜菜。

  ⑶二不溜溜的后生:方言,未成年的小伙子。

  ⑷圐圙布伦 :地名。圐圙,方言,即,用墙围起的地方。布伦,即蒙语,库伦,围起来的草地。

  ⑸碗堪:方言,用碗装。

  ⑹房僻 : 方言,即房顶。

  ⑺ 格澄澄 : 方言,象声词 。

  ⑻ 格盈盈: 方言,象声词 。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