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脉 > 内容
漠南第一府——将军衙署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张 荣 文/图 日期:2013/3/13 浏览量:5243次
字体:     

仪门


  漠南第一府,曾有的繁华,难掩现在的落寞。若不特意去寻找探访,而是路上闪过,实难发现竟有百年古迹存于此。它的落寞,不是说它军事、文化作用在今日的式微,而是淹没在高楼林立中、挡在立交桥后,加之冬日寒冷的光景,鲜有人至。

  然,减去了人多的纷扰,看景便多了几分雅静和耐心。跨入府院内,文字仔细读了读,建筑仔细望了望,历史的故事闯入今人的眼帘、头脑,漠南第一府的风姿划过时间的羁绊,尽书于前。

  规制宏大

  有漠南第一府之称的将军衙署,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为当时绥远城内最大的建筑,按照传统建筑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布,为城中统治者绥远将军的办公衙署与住宅。整个建筑格局按照清朝一品封疆大吏衙署制度而营建,其影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体建筑均设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东西两侧有辅助建筑及跨院,各院由月亮门相通。正门前有一对青石狮子,左雄右雌。对面影壁上的“屏藩朔漠”四大字,犹可想见将军衙署当年的威仪堂堂。

  在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衙署建筑是帝王给予地方政权的一种特殊缩微版的宫殿建筑,于当时及当地来说,一般都是其建筑技艺和地位象征的代表。呼和浩特的将军衙署即是当时北方游牧文化区的重要建筑,有着典型的北方官式衙署建筑的特征,是清代边疆制度、衙署规制和衙署建筑等级制度的综合体现,在当时的绥远城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今,南北轴线上的建筑被保护起来,开发经营作为旅游观光用;东西跨院为商家所用,被改建为临街店面;而衙署影壁的正上方架设高架桥,不近其处难窥全貌。站在衙署院内,抬头望去,向南高架桥横亘于前,车辆倏忽而过,如踏百年衙署而过,穿越感陡升。望向他处,目之所及尽是高楼。历史建筑百年后其功能和地位难以坚守,现代建筑的横行在经济快速的刷新中,已经在渐渐遗忘历史文化的身影,纵是某一天警醒,亦是覆水难收。索性就在这院内慢看,古树、石碑、青砖、老物件……

  绥靖远方

  将军衙署,如今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区,而新城区在清代被称为绥远城。绥远城,是当时为了加强防务,清政府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修建的一座八旗军队的驻防城,是典型的军事城镇。其与传统城镇的形成不同,为先建起城市,后移入人口,然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当时来说,绥远城不仅安排了因战事从漠北撤回的八旗将士,而且就近监控蒙古诸部,新城兴建由此而起。

  建成后,乾隆赐名“绥远”,意为“绥靖远方”。绥远城相对于归化城,是一座新建的城,故又名“新城”。而新城区的得名于此缘起有关。将军衙署正是城内的中心建筑,且是其重要的象征性建筑,俗语道“四门不对,鼓楼不正,将军衙署正当中”。

  衙署内的三堂,现在是绥远九一九起义纪念馆,有珍贵的史料和实物展示,记录着古代的绥远如何经由民国纷争再变为现代的呼和浩特,绥远的解放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当年风云人物的身影,留存在照片和文字之中,供后人瞻仰和铭记。过往重新被注解,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特有的风采。

  将军的身影

  从乾隆二年(1737年)绥远城建城初始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175年间,清政府共派78任绥远将军在此驻守;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亦有20位绥远城署将军、都统和省主席在此任职。

  绥远将军,是清代地方驻防将军之一,为武官从一品。清右卫建威将军是绥远将军的前身。将军多以驻防地名为号,如伊犁将军、广州将军、吉林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等等。如果你在将军衙署内参观,在过仪门的西厢房即可见绥远城官吏等级图,以及文官、武官等级衣帽佩戴解析,若是细心留意,以后再看各种清宫剧,辨别各式官阶服饰就不是难事了。

  王常,首任绥远城将军,在任期间,在城内设立驼马市,城外设牧马场,开垦军田,为日后八旗兵的驻防奠定了基础。其因病免职。

  每年四五月间,青城丁香绽放,香气四溢,而将军衙署内的四棵丁香最为引人注目。相传,此四棵丁香是清代绥远城将军棍楚克策楞为医治夫人疾病而从御花园移植而来,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其后,种植丁香慢慢在归绥蔓延开来。1986年,丁香花被定为呼和浩特的市花。

  任期最长的将军——第58任将军克蒙额,共任职11年,是在职时间最长的绥远将军。他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题了“屏藩朔漠”的石匾,被留存于现在影壁上。

  贻谷,第76任绥远将军,其将水渠收回官办,修通渚渠;创办学堂,资选学生出洋;主持编写《绥远旗志》、《归绥道志》等。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被革职拿问。

  被赶出将军衙署的将军——堃岫,为清朝最后一位将军。绥远将军在清代先后有78位,更换如此频繁是为什么呢?慢慢去解题,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将军衙署内,清代的古色风韵,在屋宇厅堂间尽显,悠悠穿行期间,历史若现。百年风雨,百年沧桑。塞外一品封疆大吏的府邸,如今以另一种身份继续着述古追今的使命,成为近三个世纪以来历史的实证。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