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风情 > 内容
古路板村三百年“舞龙”传承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日期:2013/3/13 浏览量:5258次
字体:     

 

  在著名的大窑文化遗址附近,有一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形成的蒙汉杂居的小村庄,蒙古语称“古勒崩白兴”, 意为“三家村”,后来称为古路板村。这里有古朴的房舍,古老的戏台,龙王庙遗址, 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观,令人流连忘返。这里更有传承了300 多年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路板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节。

  可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藏身”古老村庄的文化遗产濒临消逝。要保护古老村庄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传统势在必行。

  古路板村“ 二月二” 龙抬头民俗节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从该项目传承人、88 岁的卜柱柱身上, 看到了这种文化传承的紧迫、困境和希望。

  只有一代代传承 才是活态保护

  3月初的一天, 记者驾车来到呼和浩特市保合少镇古路板村,卜柱柱老人那具有地方特色的家让人眼前一亮:木制窗框上贴着画有鲜艳花朵的窗户纸,屋内摆放着古色古香的炕箱。老人坐在大炕上悠闲地晒着太阳。老人双腿不能自如行走,但他坚持下炕坐在椅子上让记者拍照。

  卜柱柱是古路板村最年长的舞龙传承人, 从16 岁第一次参加村里的舞龙活动,60 多年来他一直是古路板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受到村里人的敬重。老人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能够大半辈子舞龙我很自豪! ”老人回忆道,当年他和弟弟卜老毛一起舞龙时,龙头都有100 多斤重,他们从晚上7 点多舞到凌晨1 点多,一点不觉得累。老人还介绍说,古路板村的舞龙颇为讲究,参与舞龙的人必须是本村老实本分、口碑好的年轻人。村民讲究“龙行旧道”, 舞龙的路线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要是舞龙的队伍能经过自己家门口,那是大喜的事情。

  在67 岁的舞龙者卜老毛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古路板村具有300 多年历史的龙王庙遗址,如今龙王庙只留下东侧的残垣断壁。庙前那棵380 余年的大榆树依然在风中巍然挺立,它见证了数百年来古路板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的盛况。龙王庙遗址的正南方几百米处,有一座建于民国18 年(1929 年) 的古戏台,格外引人注目。古戏台的地基和东西侧墙均使用石头和砖为材料,保存还算完好,因古戏台年久失修, 后墙的土坯已脱落,日久形成一个大洞。在古戏台里抬头仰视,古路板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的“神龙”静静地卧在古戏台的房梁上。

  卜老毛常年参加舞龙活动, 他介绍说, 自1966 年龙王庙被毁后,“神龙” 就放在古戏台的房梁上保存,等来年“二月二”龙抬头民俗节时请出此龙。

  卜老毛说,古路板村是块风水宝地,北依大青山,龙泉水一年四季从龙王庙遗址西侧流过。
 
很多年前,每到“二月二”龙抬头民俗节, 龙王庙前神龙起舞,古戏台上晋剧、二人台等地方戏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十里八村的人们来此敬龙、祈福、看戏,场面非常热闹。遗憾的是,与舞龙民俗活动有关的文化遗址未得到很好的保护、修复。

  在古村庄里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舞龙传统技艺,只能靠言传身授,如今已是后继乏人。卜柱柱老人说:“我们舞龙的人大多年事已高,村里年轻人对舞龙很生疏, 我希望把舞龙传承下去,希望村里更多的人品好的年轻人参与到舞龙的队伍中。”村里几位舞龙老人也对记者说,如果他们身体还健康,他们还会舞龙。

  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何才能走入现实的传承阶段?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高金贵说: “通过人教人, 传承习俗和技艺。只有一代代传承下去, 才是活态保护。保护古老村庄的文化遗存,也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正在古路板村旅游的包头游客吴恩深有感触, “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其总体规划, 使存留在农村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具有当地特色的 龙文化仪式

  古路板村位于大青山南坡蟠龙山的龙尾处,这里流传着神龙取水、神龙降雨、大黑龙、小黑龙、小白龙等关于龙的民间传说。从古到今,这里延续着“二月二”龙抬头传统节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龙文化仪式。

  高金贵对古路板村“ 二月二” 龙抬头民俗活动深有研究。他介绍说,几百年来,古路板村“二月二” 龙抬头民俗活动是在龙班子的统领下组织开展的。龙班子俗称会手,也就是现在说的组委会。龙班子不是终身制,而是一年一换制。但龙班子的班主却是可以连任的,在村里选拔德高望重的人担任龙班子的班主。龙班子成员由村里人品好、踏实、勤奋的人担任。龙班子一般下设四个组,有灯山组、戏曲组、九曲组、龙灯组。龙班子总负责、总协调,各组各司其职。卜柱柱老人就担任了多年的龙班子班主。

  高金贵讲述说,请龙是该村“二月二” 龙抬头龙文化民俗活动的第一个仪式,也是较隆重的一个活动。请龙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的前三天进行。请龙时,由龙班子牵头, 民乐队鼓乐开道,村民随从,浩浩荡荡到村西的龙王庙卧龙处,由龙班子的班主主持请龙仪式,致请龙词。请龙仪式上要点燃旺火, 燃放爆竹,参与人员集体向龙行大礼。然后由10 人将龙体请起。在鼓乐声、爆竹声中将龙请到村里空旷的地方, 放在专门设置的木架子上,以便装饰、裱糊。所请的龙就是上年活动后将龙送到龙王庙卧龙处的龙。

  饰龙,俗称糊龙。就是将龙王庙遗址处的龙请到村里重新裱糊、彩绘、装饰一新。这是“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的第二个仪式。彩绘是村里的民间美术手工艺人用各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在裱糊好的龙体上画出鱼鳞等图案,使龙的形象丰满。装饰一新的龙在农历二月初一傍晚太阳落山前,由原班人员送到龙王庙遗址卧好,俗称“卧龙”,待“二月二”正式出龙。
农历二月初二傍晚为正式“出龙”,这是“二月二”龙抬头的第三项仪式。出龙首先要“ 起龙”。在一阵阵鼓乐声、爆竹声中,点燃旺火。主持人发表简短的起龙词, 内容为感恩神龙,祈祷风调雨顺、和谐太平、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生活提高等。由10人“起龙”后,龙头高高抬起,摇头摆尾。围着龙王庙遗址转三圈后,在旁边的龙泉水饮龙,饮龙实际上是将龙头低下至龙泉水面,停留几分钟,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饮完龙后,龙随鼓乐声下山入村, 直到“黄河九曲阵”前。龙下山路过农家时,人们都会出来敬龙、祈祷、许愿,表达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对未来的憧憬。

  龙来到“ 黄河九曲阵” 大门前, 要举行敬龙、饮龙仪式。敬龙时, 龙头高昂, 龙身、龙尾异常兴奋, 人们向龙头敬香、许愿等。饮龙, 是将酒瓶打开盖, 把酒倒入张开的龙口内,这个仪式传承了几百年, 成为该村“二月二” 龙抬头民俗活动独特的龙祭祀仪式。之后就是转龙肚皮的古老传统习俗,人们从龙头下开始, 头部和肩部贴着龙肚左右穿行于龙的尾部。龙进入“黄河九曲阵” 后,龙在前面游, 后面的人跟随龙尾游九曲。游完九曲, 龙带领着人们在村中大街小巷游行,临街的各家各户在大门口点燃旺火, 燃放爆竹, 祭拜龙。龙路过村中的戏场和灯山、寺庙遗址处要停一会儿, 以供人们的敬拜。直到深夜, 舞龙才结束, 送龙回龙王庙遗址。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