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随笔杂谈 > 内容
江西山水藏风韵
来源:本站 作者:伏来旺 日期:2013/7/1 浏览量:6200次
字体:     

 

 

  2012年11月9日,在江西南昌参加完“华东地区政协文史资料会议”之后,我携内蒙古政协文史委几位同志一起考察了江西赣州、瑞金、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于15日借道景德镇乘机返回。时间虽短,深受江西的绿色、红色、古色文化熏陶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苏维埃革命老区精神的激励,感受良多,受益颇深。

  江西,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故而简称赣,全省现辖11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区,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4400多万,省会南昌市。全省东、西、南部三面环山,西有罗霄山与湖南交界,南有南岭山与广东相邻,东有武夷山与福建接壤,境内有井冈山、庐山、石钟山、龙虎山、三清山、龟峰、大庾岭(梅岭)等七座风景名山。中部地区丘陵起伏,北部江湖汇集,有近5000平方公里的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其中,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称为五大河流,全省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

  江西历史悠久,汉高帝初年设郡,唐玄宗时隶属江南西道监察区,宋代改道为路,置9州、4军、68县。明朝定江西为布政使司,辖南昌等13府、78县。清朝改布政使司为省。民国时期,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设立南昌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赣南瑞金建立,称为中华“红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至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645亿元,粮食总产达到410多亿斤,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滕王阁上思古今

  此次来江西,更多地从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学习考察,首先参观的是滕王阁。这座赣水之滨的名阁,始建于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后因战乱及多种原因,多次重修,之后修而又毁、毁而复建,前后约28次之多。现在看到的滕王阁是1958年10月8日复建之貌,可能比历史上的滕王阁更加高大壮观。

  滕王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贞观十三年被封为滕王。据说这位滕王很有才气,善画蝴蝶,有“滕派蝶画”鼻祖之誉,又擅歌舞,还是位音乐家。只是行为放纵,非议甚多,政声狼藉。他在任洪州都督时,修建了这座楼台,以其亲王封号命名。滕王阁的显赫并非阁的本身,而是因初唐大文学家王勃一篇序而名声大振。

  王勃,字子安,山西河津人,生于公元649年,卒于676年,享年27岁。王勃出生书香世家,自幼有神童之誉,他6岁解属文,9岁读汉书,10岁精通6经,14岁已闻名于世,17岁被沛王李贤看重,擢为王府修撰,18岁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作注并序,19岁献《九成宫颂》、《拜南郊颂》,几年中春风得意,文学成就斐然。20岁时,因撰文讥讽诸王斗鸡,被赶出王府,后因故又遭贬谪,其父也因受牵连被贬谪海南。公元675年,26岁的王勃探父行到洪州,应邀参加时任洪州都督闫伯屿的酒宴,席间作了《滕王阁序》,他从洪州地理形胜落笔,转锋盛会高朋满座,续写滕王阁万千气象,异彩纷呈,再抒人生之感叹。序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对江西地理人文的高度赞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中国文坛的千古绝唱。自王勃作序后,滕王阁一时声名鹊起,一花催得百花开,一蝶引得万蝶来。文人雅士、词客骚人、达官大儒慕名登临者络绎不绝,竞相吟咏,为这一江南名阁平添无限风采。而王勃于次年返程途中,舟翻人亡,这位中国文坛大家英年早逝,实为一大遗憾。

  在滕王阁上有两幅壁图,引起我浓厚的兴趣。一幅壁画将江西七大风水名山与鄱阳湖连画在一起,以独特视角展示了江西绮丽风采;第二幅是将江西这块人文宝地上孕育的英雄豪杰、大儒名士汇聚画中。自两晋的陶侃、陶渊明之后,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宋应星、黄子澄、况钟、严嵩,清朝的八大山人,民国的陈寅恪、傅抱石、詹天佑、邹韬奋、方志敏、李烈钧、张国焘、蔡公时、黄维、刘峙、熊式辉、许德珩、张恨水,还有当代的众多中国共产党人康克清、舒同、饶漱石、汪东兴、凯丰、李井泉、余秋里、曾山、贺子珍等齐聚画中,正如王勃序中所言,江西确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出得阁来,一路思索,我将阁中所思写成一首怀古诗,聊表我对江西英雄豪杰的赞美和对江西人民的良好祝愿。

  滕王阁怀古

  南昌城滕王阁极目远望,

  井冈奇庐山秀凭眺赣江。

  水有灵地有名物华天宝,

  怀英杰思贤良绮丽华章。

  逢乱世孙仲谋弟承兄业,

  凭天险占地利独据柴桑。

  拜都督烟水亭周瑜点将,

  破阿瞒请诸葛借风作狂。

  弃县令桃花源陶公有记,

  东篱下采秋菊终南山旁。

  龙虎山张天师创立道教,

  一滴泉苦修炼逸仙纯阳。

  罪权贵贬官职江州司马,

  白乐天作诗文桃花流香。

  王安石居相位力倡改革,

  变新法除旧弊施政图强。

  宋公明浔阳楼醉题反诗,

  聚山林结同谋反叛朝纲。

  宋朱熹研理学白鹿书院,

  尊孔孟崇大儒三纲五常。

  文天祥怀豪情留取丹心,

  抒正气照汗青过零丁洋。

  黄庭坚字鲁直号为山谷,

  精书道挥巨毫翰墨留芳。

  欧阳修经书茶酒棋为伍,

  在文坛号六一大名远扬。

  汤显祖有文采戏剧泰斗,

  牡丹亭杜丽娘女子情长。

  詹天佑修铁路火车之父,

  邹韬奋办报刊救国振邦。

  近现代打江山英雄辈出,

  共和国展红旗源起井冈。

  文之广武之众数不胜数,

  赞江南誉西道再铸辉煌。

  共和红都始瑞金

  9日下午,从南昌冒雨驱车五个半小时来到赣南瑞金市,次日上午参观了瑞金的红色景观。

  瑞金隶属江西赣州市管辖,唐天佑元年,因“掘地得金,金为瑞”起名瑞金。公元953年设县,1994年撤县设市。现全市面积2448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人口68万。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大地上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宣告成立,瑞金成为全国苏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被誉为“赤色的首都”。到1934年10月红军离开瑞金长征,一共存续了五年零八个月。

  1931年9月,中共苏区中央局与红军总部迁驻瑞金叶坪村,在原谢姓地主私宅内设宣传部、组织部,并在此创办了《实话》与《党的建设》等刊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任弼时曾在此居住并办公。1931年11月7日,“一苏大会”在此院内的谢氏宗祠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随之成立。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毛主席”称呼从此叫响。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后,下设的内务部、劳动部、土地部、国家政治保卫局等“九部一局”相应成立。谢氏宗祠被用木板隔成15个小房间,作为中央各部委的办公用房。在此院落内,还建有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国家银行、金库、红色中华通讯社等当时的建筑设施。

  离开叶坪,驱车20分钟来到位于瑞金城西北6公里的沙洲坝。1933年4月,因当年叶坪中央所在地被敌人发现,曾遭多次轰炸,有一次一颗炮弹就落在毛泽东看书紧靠的树上,幸亏没有爆炸。考虑到中央机关都集中一处不安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驻沙洲坝。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曾在沙洲坝工作、生活长达一年半时间。为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毛泽东带领苏区军民在离住宅不远的地方开挖了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解决了沙洲坝军民饮水困难问题。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多次填埋此井,但都被群众挖开。1950年,对这口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取名为“红井”,在井旁立了一块碑,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

  在沙洲坝,我们参观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二苏大”旧址)。大礼堂建造于1933年8月1日,工程历时三个月,由钱壮飞任工程总设计,梁柏台任工程总指挥。大礼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其造型为八个角,从高空俯视,犹如一顶红军的八角帽。门首上方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红色楷书浮雕大字和地图仪。大礼堂内有10根圆柱,支撑整个楼房和屋顶,楼面成回廊式并立有阶梯式楼座,楼下半圆形排列着五个长凳,整个礼堂可容纳2000多人。这种设计有三个特点:一是视线好,楼上、楼下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二是回音效果好,主席台讲话不用麦克风与会者也可以听得清楚;三是门窗多,通风和采光好,同时便于人员疏散。大礼堂完工后在后侧还修建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防空洞。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

  在瑞金,新中国第一、二代领导层中的大多数人得到历练,邓小平曾任瑞金第三任县委书记。有9位开国元帅、8位开国大将、35位上将、114位中将和440位少将及113位开国部长在此战斗和工作过。当年24万人口的瑞金,一共有11.3万人参军支前,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有名有姓的烈士17166名,还有1万多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为支持苏区建设和红军北上抗日战略转移,1932年至1934年间,瑞金人民一共认购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78万元,支援粮食25万担,捐献银器22万两,连同存在苏维埃国家银行瑞金运行的2600万银元,全部无私奉献给了中国革命。

  在离开瑞金去往赣州的路上,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一个小小的县城有这样惊人的历史,实在是中外少有的。瑞金的奇迹主要是建政,曾有党史专家以“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国,改天换地”,精辟概括了瑞金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在想,当时的中国是国民党执政,共产党的力量还十分弱小,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发动无数次工人暴动,夺取大城市均遭到失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居然在这一小块根据地上,建立了一个苏维埃国家,而且认真履行了建国的程序,召开代表大会,建立“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两套国家机构,是现在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的雏形,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胆略。这个国家设十个部局,且分工细致,职责分明,各管一方,还设立中央银行,印发钞票,发行国债,承诺兑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国家运行机制。这些举措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由一批30岁左右的年轻的共产党员,有声有色、有条不紊地制定的,他们不愧是人类的精英。当时38岁的毛泽东,充分显露了他远大的志向,崇高的追求和卓越的领导才干。在“民主”基础上建“共和”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衷,而在建党十周年之际,就进行了一次尝试、初探和实践,这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积累了经验。有人说,在那种条件下,建立国家,有点冒失,我觉得可喜、可贺、可赞。记得鲁迅说过一句话,孩子初学步时,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可是无论怎样的愚妇人,都希望看到迈出可喜的第一步。

  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开幕之际锦涛总书记宣布首先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致哀。我想,没有苏维埃共和国的“一大”、“二大”,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今日的“十八大”,想着想着,在中巴车上写了一首五言古诗《共和红都始瑞金》:

  喜看十八大,

  群英聚会堂。

  默哀祭先烈,

  共和起赣江。

  南昌大旅社,

  打响第一枪。

  井冈到瑞金,

  力量日渐强。

  崇尚苏维埃,

  憧憬乌托邦。

  建立共和国,

  人民家自当。

  选举毛泽东,

  主席掌中央。

  政府分十部,

  将勇官更强。

  职能均齐备,

  苏区设银行。

  印币发国债,

  理财重农商。

  组织反围剿,

  全民共武装。

  初创小社会,

  民主立大纲。

  人人勤奋勉,

  个个敢担当。

  军民鱼水情,

  官兵比兄郎。

  人人有田种,

  户户生产忙。

  香甜共和梦,

  苦乐大家享。

  红都风雨骤,

  围剿气猖狂。

  告别根据地,

  转移离红乡。

  军民情谊厚,

  分手痛断肠。

  一首送军歌,

  两眼泪汪汪。

  一年长征路,

  胜利到北方。

  赶走日本鬼,

  推翻蒋家帮。

  开国庆典日,

  旌旗北平扬。

  回首望瑞金,

  共和此开张。


江西源头在赣州

  10日午饭后,我们离开瑞金向西行,两个小时来到赣州城,在这里停留一天,充分领略了赣南的古城风韵。

  赣州境内有三江,一条贡江,源出武夷山,由绵水和湘水汇合而成;一条章江,源出大庾岭,由章水和上犹江汇合而成;贡江和章江在赣州城区汇流形成赣江,向北流到南昌再流入鄱阳湖。鄱阳湖与长江相通,长江涨潮时流入湖中,长江水降时倒灌江中。赣江纵贯江西全省,赣州又是“千里赣江第一城”,因此,江西源头在赣州。现在的赣州辖20个县市及行政区,占地3.94万平方公里,人口897万,在江西可谓地大、人多、名气高。

  追溯历史,赣州秦始置县,唐代成为“五岭之要冲”、“闽粤之咽喉”,宋定名赣州,是宋代36个大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保存有大量宋代文物和景观,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城中八境台踞章贡两江交汇处,“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开启城市八景文化先声。郁孤台以辛弃疾《菩萨蛮》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而传诵千古。赣州城有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古城墙,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有惠民千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张九龄、苏东坡、文天祥、周敦颐、程颢、王阳明等名流大家在赣州都留下过诗章墨迹。

  赣州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中转站、主要聚居地,是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所谓客家的概念,即对主家而言,言外之意不是此地的原住主人,而是别地而来的客人。他们从哪里来呢,客家“谒祖堂”正门一副对联,表述得十分清楚,上联是“客自哪儿来陕甘晋豫大中原避乱离乡斯垦地”,下联是“家迁何处去湘粤闽台全世界拓荒建埠广开天”。可以看出,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区因避战乱分“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元朝灭宋”、“清朝入关”、“太平天国运动”等五个不同时期,举家举族迁到湘赣粤闽台等地生活定居、繁衍生息的,他们其中有不少漂洋过海,成为现在的华侨,而比较集中之地是赣南。客家在迁徙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客家文化和精神。这种精神文化首先体现在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赣州城内,建有一处文庙,是江西现存的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学校址,将孔庙与学堂合在一起,不仅可供祭拜孔子、举行科举考试,也是一所县级学堂。据说近年来在高考之前,大部分家长都要带着考生来此祭拜,祈求大圣先师护佑,让孩子能“金榜题名”。在文庙前的牌坊之上就有“棂星门”三个大字,暗含先师护佑之意。其次,客家人重视家谱的撰修,其修谱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为世人称道,此举充分体现了对祖先的继承与怀念之情。为了保存和利用好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赣州市、贡赣区建立了“客家谱牒馆”,该馆有联“博览赣南古今事,物藏客家世代珍”,馆中陈展了100多姓200多家的谱牒,是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记载。第三,客家人很重视中国风水文化的研究,善用阴阳八卦、五行相生相克之道,选择居所、住地,预测前途未来,以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四是客家人始终倡导一种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本溯中原历千年骤雨狂风拓殖垦荒功不朽”,下联是“裔播南赣共四海英才俊彦鼎新革故业尤昌”,真实反映他们由北向南一路走来,顶着骤雨狂风,负重奋进,不断创新,建立不朽功业。五是十分注重中原地区民间文化的传承。考察中,我们坐在一个类似中原地区小戏台前的院落里,一边品尝客家民间的花生、籽麻煮面茶和大饼等小吃,一边观看由三个演员表演的小戏。虽未完全看懂,但戏中有几处道白显然是山西、陕西的方言,还有几处曲调明显有晋陕豫地区腔调的痕迹。特别是戏台两侧的一副对联,我在中原别处也曾见过,“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客家人初来赣南为客,渐而反客为主,现在的赣州人,95%以上是客家人,他们从中原来,将中原文化在江南弘扬广大,为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010年经江西省文化厅批准,在这里建了江西客家博物院,成为客家文化研究、展示、开发的基地和客家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院内集中展示了新中国132名开国将军,历代574名进士及大量名师、名宦、名贤的人文资料,再现了赣南的灿烂文化,博览区内还保留了80多棵500年以上历史古榕树,在樱花、茶花、杜鹃花的映衬下更添古雅。

  在赣州城,我们特意参观了位于城区北部花园塘1号的蒋经国旧居。此地原为赣州府衙的所在地,1939年3月,蒋经国先生来到赣州,就任第四行政区专员,在府衙内辟建官邸,与夫人蒋方良及儿子蒋孝文、女儿蒋孝章在此居住,直到1945年2月离开赣州。

  这是一座平面呈凸字形的西式平房,内有当年蒋经国先生起居生活的复原陈列,还陈列有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物、文史资料以及蒋孝严先生的题词等。院内还保留有一棵蒋经国先生亲手种植高达10余米的白玉兰树。在客厅中,有一幅蒋经国先生亲自撰书的一篇《新赣南家训》。

  《家训》从“东方发白,大家起床,洗脸刷牙,打扫厅房”谈起,讲到“国难已当头,战事正紧张,日本鬼子不消灭,中华儿女无福享……大家一条心,赶走日本鬼,建设新中华。”共约548字,很值得一读。

  “吃饭吃粥,种田艰难不忘;穿衣穿鞋,要从辛苦着想……春天栽树木,夏日造谷仓,秋收多贮藏,冬季种杂粮……天晴修房屋,天雨补衣裳……无事当作有事防。”

  文中写道:“父母教子女,兄长告弟妹,勿贪钱财勿说谎,戒烟戒赌莫游荡。生活要刻苦,婚丧莫铺张;待人要诚恳,做事要有常……友爱兄弟,孝敬爷娘,妯娌和睦,一家安详。”

  “做过善事不记心上,受人恩惠永久不忘。遇困难不彷徨,处顺境不夸张。做好事,莫宣扬;做坏事,莫隐藏。人家急难相援助,人家成功要赞扬。”

  “引诱亲友做坏事,欺人欺己昧天良。甘心卖国当汉奸,辱祖辱宗害亲房。不论农工商学兵,都做堂堂好儿郎。”

  “男女老少受军训,全体动员拿刀枪。人人都是中国兵,个个都去打东洋……”

  蒋经国先生在赣州当政6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有一定建树和业绩,在百姓中也有一定的口碑。从这篇家训看,30岁左右的他,是有正义感的。但也传出一些绯闻,就是与章亚若的私生活。据有关资料记载,章亚若出生于一个败落士绅之家,与他的表哥结婚,生有两个儿子。因丈夫不幸去世,章亚若随母到赣州谋生,当时正值日本疯狂侵华阶段,巧遇赣行政公署招聘工作人员,章亚若在此找到一份工作,并结识蒋经国,由一名图书管理员调为行政文书,再到“三青团江西团支部干部训练班”学习深造,之后为蒋经国专职秘书。这个阶段里,两人由互生爱慕发展到婚外恋。据导游介绍,通天岩下的山洞里就有蒋经国金屋藏娇之地,后来章亚若怀了孕,在桂林生下双胞胎即蒋孝慈、蒋孝严,之后不明不白去世了。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两个儿子原姓章,2005年4月7日两人到浙江奉化寻宗认祖改姓蒋,正式公开了章亚若的身份,这一纯情女子的遭遇和结局令人费思,为此作诗《赣南风韵》以记:

  赣州城外有奇岩,

  金屋藏娇隐洞帘。

  亚若钟情恋俊帅,

  经国惜玉养红颜。

  郁孤台下偷欢娱,

  八镜楼前结喜缘。

  抛下双胞西驾去,

  痴纯女子有奇冤。

  井冈精神励后人

  12日早,我们离开赣州赴井冈山,午前入住茨坪红盛宾馆,下午开始参观。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现在的井冈山为县级市、隶属吉安市管辖,有2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人口14.8万,占地面积约1308平方公里。

  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叠嶂、地势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井冈山景区内的峰峦、山石、瀑布、溶洞、温泉,高山田园风光与次原始森林中的珍稀动植物交相辉映,显现出雄、险、秀、幽、奇的特色。到井冈山考察,可以春赏杜鹃,夏观云海,秋眺秀色,冬看雪景,欣赏雄险的山势、奇特的飞瀑、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花,倍使人心旷神怡,而最大的收获是接受其红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得到精神的鼓舞与激励。

  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情势:井冈山除了群众基础好、农产品丰富,能够解决部队的粮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它位于湘赣边界,在当时是湖南省、江西省的“两不管”地带,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可以把战斗的进退和革命的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逐步形成燎原之势。于是决定放弃攻打湖南中心城市长沙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放弃“城市包围农村”的计划,改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队伍开进井冈山,27日到达茨坪,红四军机关和湘赣边界特委入驻茨坪。次年朱德率部与毛泽东会师,之后又有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率部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此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到1930年2月,用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9年前,我曾到过井冈山考察,今日再访感到面貌有很大改观。茨坪原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古时长满柿树,称为柿坪。因当地人念“柿”为“茨”,后渐改为茨坪。2005年以后,市委、市政府迁至新城区厦坪,大部分办公大楼改建为接待场所,茨坪成为井冈山风景名胜的中心景区。茨坪中心的挹翠湖公园,绿荫如盖、湖面如镜、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南端的南山公园,火炬台气势磅礴;北端为雕塑园,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袁文才、王佐、贺子珍、陈正人等17位当年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活动人物的雕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依山临水,耸立于挹翠湖旁,与茨坪革命旧址群隔湖相望;毛泽东旧居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从此向远方望去,井冈山主峰五指山更加郁郁葱葱,风姿多彩。城中新增了不少建筑,特别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建在茨坪,更增添了重学气氛。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塔、挹翠湖、雕塑园、毛泽东旧居之后,登上了黄洋界。黄洋界在茨坪镇西北17公里处,海拔1343米,是井冈山最著名的一个哨口,连接湘赣边界,巍峨峻拔、地势险要,1928年3月30日,在这里打响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以不到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军四个团的疯狂进攻,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首个战绩,毛泽东同志在欣喜之余,挥笔写下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现在镌刻在黄洋界顶峰的大理石屏风上面,“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背面有朱德书写的金光闪闪的“黄洋界”三个大字。

  井冈山上有一种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游人,党史专家对井冈山精神曾作了概括,一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四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五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我在毛主席旧居前久站思索,主席确是伟人,他的伟大首先体现在思想。在大浪淘沙,风雨飘摇的革命战争年代,能够以弱胜强,逆中取胜,关键在于把握方向、选对路子,而方向和路子取决于对问题的正确认识。毛泽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判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实在令人折服。他在向当时在上海的党中央汇报时,写了一篇“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的文章。

  文中的基本思想我理解主要有八点,一是指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强调夺取政权单纯靠宣传造势,学潮罢工不行,最终必须靠武装斗争;二是强调党管枪,把武装力量掌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层层建立共产党组织机构,并派党代表到连队;三是提出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割据积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是根据地建在哪里为好,他认为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是块宝地,理由是地处江西、湖南的交界的两头不管地带,国民党统治力量弱,人民群众基础好,物产尚可,可以养兵;五是要从本质上解决好革命队伍的生存问题,就是要让革命者有所得,因此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使民众参加红军,有了主动性;六是要增强部队的战斗力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穷人知道穷的原因是受人剥削压迫,要翻身获得解放,必须打倒剥削、压迫穷人的人;七是把从王佐、袁文才的兜圈打法,总结提炼为“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八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建立鱼水关系。这些基本的思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连接润色,便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这一理论区别于那些教条主义者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词句和苏联的模式,照套中国革命经验的理论。前者是实事求是的,后者是僵死生硬的,两种理论在当时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毛泽东的思想得到了全党的认同,这才有了后来的节节胜利。

  当地的一位领导讲,井冈山今后的发展主打旅游产业,旅游主打三个品牌,一是绿色,二是红色,三是精神。我想,绿色使人愉悦,红色使人振奋,精神可以传承,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应是当今社会之需。

  走出井冈山后,我们在菖蒲古村用午餐,这是一个当地农民的餐馆,主人叫吴建忠,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来江西过春节,到他家看望,在他的正面墙上,留下了他们全家与总书记的合影。午餐是地道的井冈山风味,其中有一道特色菜系——红米饭、南瓜汤。吃着这里地道的农家饭,想起了当年红军中流行的一首歌——《井冈山歌谣》,第一段歌词“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第二段歌词“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从这首歌看出当时红军的困境和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离开菖蒲古村,我在车上写下了《井冈山》五言诗:

  驱车入罗霄,攀延上井冈。

  阴雨整四日,深山出太阳。

  峭峯依天立,碧溪绕农庄。

  秋去林丛茂,冬来松柏香。

  溪水环茨坪,祥云绕黄洋。

  百鸟枝头叫,杜鹃换新装。

  奇花映翠木,霓彩罩楼堂。

  干道红灯挂,广场旌旗扬。

  入住红盛馆,设备好精良。

  竹筒红米饭,瓷坛南瓜汤。

  鱼鲍上餐座,四特宴宾郎。

  举杯思红帅,同饮话沧桑。

  乱世国有难,伟人出湘江。

  韶山农家院,红日照东方。

  秋收暴动日,率部进红乡。

  坚持党领导,兵民齐武装。

  农村围城市,政权赖钢枪。

  运用兜圈术,游击打豺狼。

  劫富分田地,穷人喜欲狂。

  点燃星星火,燎原照宇疆。

  精神传万代,思想放光芒。

  龙虎三清寻道踪

  道学为老子创立的一门学问,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是周王朝的文史馆长或曰档案馆长,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一篇《道德经》对“道”与“德”作了极为深刻的阐述。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原动力,是大自然的规律,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宇宙主宰者。道与德并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有学者解释为,取得这种本源的体性便是“德”,“道之在我便是德”。在道家的经典中,谈到自然界时说,“道为天,德为地;道为阴阳,德为五行;道主生,德主养。”谈到哲理时说,“道与德是真理与方法技艺”,谈到社会问题时说,“道德是社会伦理风尚”。这些道理极为深奥,我曾读了六遍《道德经》仍未全懂,因此常有向道家请教之想法。

  在飞往江西的飞机上,见到一位道人,他自称是龙虎山道士,并建议我去道教发源地龙虎山看看。考察完瑞金与井冈山后,于13日下午,我们将行程稍作调整,绕道来到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该市是一个管辖三个县区,占地355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30万的小市,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工业发达,流通活跃,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名胜荟萃,景观奇特。当地领导介绍说:鹰潭“以水而灵,以路而生,以铜而旺,以道而名”。讲到水,指信江之滨、鄱阳湖之畔,东边又连着浙江;讲到路,是浙赣(浙江至江西)、皖赣(安徽至江西)、鹰厦(鹰潭至厦门)三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公路四通八达;说到铜,是我国铜业能源基地,铜产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说到“道”,即指“中国道教第一山”的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肇基之地。龙虎山现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就描绘了这座名山。

  在欢迎酒宴上,我见到了龙虎山住持张金涛先生,他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道协副会长、江西省道协会长、鹰潭市政协副主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席间有了简短的交谈。次日一早我们驱车来到龙虎山,先坐木筏漂流庐溪河,欣赏两岸的丹霞地貌。尽览了馒头状的奇异山峰和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醉猴、仙菇、神龟,文豪、望尼(尼姑)、吃醋等山峰以及九虎一龙壁等奇岩怪石的奇巧怪丽,特别是观看了石鼓峰悬棺表演,令人惊叹。

  相传2600年前这里居住着古越民族,他们有个奇特的丧葬习俗,人死后把棺木存放在庐溪河边悬崖立壁的洞穴中,至今保存完好,人体无腐。这样高险之地,怎么把棺放上去?

  就是在这样一个风水宝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即公元34年,留侯张良九世孙张陵由中原率弟子来到龙虎山烧药炼丹,以符水为人治病,初创道教。之后云游四川,住在居鹤鸣山,继续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有入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教”。

  张陵自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公元142年,顺帝汉安元年,封109岁的张陵为道教“天师”,由于张陵创道,后人称其张道陵。张道陵奉老子《道德经》为教主经典,尊老子为教主,将老子道学演为道教,将老子扶上神坛,自己也就成“仙”了。

  传说张陵123岁去世,位传其子张衡,衡传子张鲁,时值后汉三国混战时期,张鲁雄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斗米道教义施政理民,组织群众练武种田,实行劳武结合,使道教得到发展。后曹操封张鲁为镇南大将军,但恐鲁势大难御,迁汉中数万户道徒于北方魏地。张鲁晚年道位传子张盛,张盛遵父之嘱,回到大江之东、始祖张陵炼丹之地的龙虎山初建草堂,开坛受箓,重兴“正一”道坛,子孙相传65代。新中国建立时,第63代传人迁居台湾,64代亦在台湾落身。第65代传人张金涛1964年生,系前世天师之女的儿子,从母姓张,1983年在中国道学院学习,1985年回到嗣汉天师府任住持。

  从庐溪走出,来到天师府,张金涛先生在大门口迎候。天师府建于公元1105年的宋代,历经元、明、清、民国多次修缮。

  新中国建立后,于1983年定“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对外开放。几经维修,其规模气势空前壮观。这座道府坐北朝南,后有西华山,前有庐溪河,向南远望有琵琶峰。正门楼两侧立柱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一副对联,上联为“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联是“龙虎山中宰相家”。上联含意是汉刘邦做皇帝后,在长安未央宫建麒麟殿一座,作为高级军政会议的地方,只有张良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后来张良跟赤松子一道去做神仙了,故称“神仙客”;下联含意是,历代天师均封二品、三品,元朝特授第38代天师为“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视为一品,所以称“宰相家”,一副对联看出了门第之高。走进道府,是一个三进院落,花草争妍、绿树成阴,仪门甬道、钟亭回廊、大小殿堂、道祖尊像、私邸书斋,琳琅满目。我们一一细观,对道教的教义教规、传承脉络和道家所说的“老子天下第一”有了一个梗概的了解。

  中午,我们在天师府内泽方正园龙虎山厅用餐。张金涛先生向我们介绍了道教分为“正一”和“全真”两个分支,道义相同,形式不同。“正一”为血缘传承,“全真”为师弟相传,“正一”与凡人生活基本相同,“全真”束发、吃素,不娶妻,与鹰潭相邻的上饶三清山就是"全真派"道教的仙地。“正一道”的斋饭基本与凡人相同,无特别禁忌,可以饮酒。只是有四种动物的肉不可食,即牛、乌鱼、大雁、狗,此四物分别代表忠、孝、节、义。牛之忠、狗之义世人皆知,小乌鱼牺牲自己为其母充食之孝,孤雁不娶,孤雁不嫁的忠贞不渝之节,我还属初知。道家有此种禁戒,与儒家的理念有相同之处。

  14日下午,告别天师府,向“全真派”道教的仙地上饶市三清山驰去,傍晚时分在三清山下的天堂大酒店下榻。上饶市地处赣浙闽皖四省结合部,自古就有“豫章第一门户”和“四省通衢”之称,山川秀美,资源丰富,有三个世界级的品牌,分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龟峰、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万年神农源,还有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上饶是长沙王吴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乡,还是一块红色的故土,是方志敏烈士的故乡,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上饶集中营旧址所在地。现在的上饶市辖12个县(市、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0万,是江西人口第二大市。

  三清山位于上饶市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宛如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最高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景区总面积756.57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同时,她又是一座经历了1600多年人文浸润的"全真"道教名山。15日上午,我们从山脚被缆车缓缓送上山峰,又沿着栈道慢步登攀,一会儿清风佛面,一会儿云雾绕身,犹如身临仙境一般,热情的主人安排我们在观景平台上静坐饮茶,细观五指山峰之秀,真是美不胜收。山上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象奇观相结合,使人赏心悦目,特别是一个坚竖挺拔的人根峰和与其相对的神女峰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令人赞叹。故即兴作《登三清山》七律一首寄情:

  高山轨索穿崇岭,

  道化三清傲凌云。

  坚挺人根张魅力,

  娇柔神女动春心。

  千岩竞秀风揉壁,

  万笏朝天雾罩林。

  栈道扶栏轻挪步,

  众仙朝拜老聃君。

  午餐后,我们离开三清山,经景德镇乘机返京。在机舱中,我在想,搞好文史资料工作,重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万家门,忠于史实,秉笔勤书。如是,撰文才能有用,史料才会长青。江西山水藏风韵过去也有耳闻,但十分浮浅,此次深入考察,才有了真正的领悟。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