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思潮争鸣 > 内容
乌兰察布 北魏王国的摇篮(乌兰察布市文化促进会论文之一)
来源:本站 作者:刘俊、石良先、苏西恒 日期:2013/9/18 浏览量:7895次
字体:     

 

在乌兰察布广袤的大草原上,繁衍生息了一批批的游牧民族,上演了一幕幕的历史悲喜剧。这里是中华草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碰撞地,它延续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链条,北魏王国就是这个链条上的一颗珍珠,闪闪发光于祖国的历史长河。

   一、 北魏王朝,一个英雄辈出、百族竞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但更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所谓的“五胡”成为了这个时期中华舞台上的主角。他们以其快马利刀,吞吐百物的豪迈气概,畅快淋漓地登上历史舞台,为华夏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氐人苻坚立国前秦,羌人姚苌立国后秦,羯人石勒建赵,鲜卑慕容建燕,零零总总有几十国,其中尤以鲜卑拓跋部创的魏最为杰出。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起事复代,后改国号为魏,到公元534年孝武帝止,前后历时近150年,历史上称北魏。

    北魏时代,是一个各民族互相学习,与时俱进的时代。拓跋珪将国号由代改为魏,他自称是黄帝的后裔。他坚持推进汉化改革,穿汉服,学汉语,按中原王朝的官制定朝律、礼仪,将都城从牛川南(现今乌兰察布东部)迁到盛乐(现今和林格尔境内),再到平城(现今山西大同市),一直向中原推进。到孝文帝时更是大刀阔斧将都城迁到中原腹地洛阳,将鲜卑的姓改为汉姓,拓跋称元,步陆孤改陆,独孤改刘,朝堂上禁止说鲜卑语,禁止穿鲜卑服。北魏期间先后进行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移民,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文明迅速地荡涤了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从氏族部落中迅速地向封建文明过渡。而草原民族的膘悍,敢作敢为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原汉民族。

北魏时代,是一个英雄叠出,各领风骚的时代。拓跋珪作为北魏的开国皇帝,首先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他16岁时率领不多的几个部落打出了复代的旗号,打败叔父窟咄稳固了王位,支解母族贺兰部,并吞妻族独孤部,消灭世敌铁佛部,打垮祖母族慕容部,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了参合陂之战、中山战役、柴壁之战等,其中尤以参合陂之战(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著名。拓跋珪是第一个建立了自己完整政权的少数民族帝王,有少数民族第一帝之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拓跋焘、拓跋宏等杰出的军事才能;冯太后、胡太后的女人当政;魏收、崔浩、温文升的文学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鼓角横吹曲》为中国诗歌注入了新鲜的空气,一部《木兰辞》,让花木兰的形象一直影响至今,《木兰辞》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的诗歌“双璧”。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学专著,同时又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集,是我国山水文学的开创者。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是一部考证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

北魏为我们留下了大同云冈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摩座石窟雕刻;素有“东方明珠”的敦煌石窟,在北魏灭凉占领河西走廊后大规模开凿石窟达13个;加上天水麦积山石窟、永嘉炳灵石窟、巩义石窟等构成了当今世界驰名的雕刻艺术宝库。作为楷书的魏碑以其古朴粗犷、雄浑厚重、大漠苍凉、巨石摩崖的气势,写下书法史上瑰奇的一页。魏碑经过标准化后成为了现在最常用的印刷体之一。总之,北魏立国近150年,对现代中华文化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实,史书常说的“五胡乱华”,这是很不中肯的,连拓跋珪自己也称鲜卑拓跋人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在自己的中华大家庭中尽情地挥写自己伟大的才能,何来“乱”之一说。正是北魏鲜卑民族的大手笔,重新整合了黄河流域的资源,才有了后来隋唐的大统一。陈寅恪先生说得很中肯,“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我们知道,隋文帝杨坚有鲜卑名叫普六茹,李唐皇族与鲜卑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其实隋朝杨氏与唐朝的李氏,都是汉化的鲜卑人。

    二、乌兰察布,鲜卑拓跋民族的角逐场

创建北魏的北部鲜卑拓跋部的始祖发祥地为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大约在公元90年前后,北部鲜卑人进入了匈奴人的故地,即今乌兰察布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交界地,“拓跋”二字的含义就是鲜卑父、匈奴母的意思。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到檀石槐时代“尽有匈奴故地”(《魏书》)。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部落大联盟,今乌兰察布市的商都县成为了他的大本营。拓跋部到了力微时,开始了第二次迁徙,他在长川(今乌兰察布市东部)经营了10多年,控制了窦宾部,“控弦之士达20多万”。然后又西迁,在定襄盛乐(今和林格尔西)设大本营,现在乌兰察布大草原几乎全部归属于他。

而且有资料证实,这时鲜卑拓跋族以盛乐为中心,在东部地区设郡,郡守所在地就在现在的凉城县三苏木榆树坡,所辖不仅有沃阳、参合两县,而且还包括现在丰镇、兴和以东地区。凉城这个名字与鲜卑拓跋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距现在已有1700七百多年的历史。

猗狏统领代郡的参合陂(今凉城境内,岱海北岸)以北一带,经常活动于盐池周围,推行与中原王朝友好的政策。1956年凉城县东十号乡小坝滩村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两块金印:晋鲜卑归义侯金印和晋乌丸归义侯金印;一块银印:晋鲜卑率中郎将。印上錾有“猗狏金”三字,可能就是其印。有资料这样记述: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的凉城县境,出土了拓跋鲜卑人的金饰。有兽纹的金饰牌、镶嵌宝石的兽形金饰、兽首金戒指、金耳坠等。一件四兽金饰的背面,刻有“猗狏金”三字,猗狏即是西晋中后期鲜卑首领拓跋猗狏。这批金饰,代表了西晋北方少数民族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和艺术特色。

    活动于盐池湖畔的猗狏,是拓跋鲜卑部关键性的人物。“惠帝之七年,索头猗狏西略诸夷三十余国,拓跋氏入主中国之始基也”,这是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对猗狏的评述,他认为“猗狏之裔,乃养其锐于西北,徐起而收之,奄有群胡之所有,而享国以长,必然之势也”。通过这些话,我们不难领略到猗狏在鲜卑民族历史上的位置。

     作为拓跋珪祖父的什翼健又是一个拓跋鲜卑历史上关键人物。游牧民族的拓跋人,在什翼健时有了农业,与周边国家部族进行商贸交易,开始实现经济方式的多元化,他娶慕容垂的妹妹,让嫡长子拓跋寔(珪之父)娶贺兰部大头领贺野干女儿,将女儿嫁与独孤部首领刘库仁。通过联姻的手段,什翼健与慕容部、贺兰部、独孤部等族部结成同盟,这也为拓跋珪建魏打下了基础。

从山西北部、河北西部,一直到今乌拉特后旗,北抵大漠,这一区域是什翼健的主要统治区域,今之乌兰察布是代国的核心地区。

    三、乌兰察布,北魏开国立基的根据地

公元371年七月初七,诞生了北魏开国皇帝拓跋涉圭(后改为珪),在参合陂,拓跋珪度过了他5年美好的童年时代。376年苻坚灭代,拓跋珪随母亲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流亡生活,在流亡中,他像滚雪球一样,收覆了代地的一些残余力量,将自己的势力也渐渐做大。凉城不但是拓跋珪的诞生地,而且是他的起事地。

   395年,决定拓跋珪生死的关键时候来到了。燕帝慕容垂对拓跋珪的势力大涨感到了威胁,调集燕精骑近十万众,以太子慕容宝挂帅,慕容农、慕容麟、慕容绍及慕容德等久战名将随军出征,欲一鼓作气使魏臣服。但拓跋珪再次采用诱敌深入,消耗敌人的办法,经过半年的征战,于参合陂大胜敌军,在参合陂谷中坑燕降卒四五万人,这也是继秦赵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项羽战章邯坑秦降卒20万,薛仁贵征铁勒坑降卒13万后,有文字记载一次杀俘数量之多列第四位的。

   发生在凉城境内的参合大战,奠定了北魏在黄河以北诸国的霸主地位,为北魏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挟着得胜的威势,拓跋珪拉开了统一北方的序幕。396年八月,他率部40万众出马邑进军后燕,397年冬占领燕都中山。他将燕赵之地的民众大量迁到代地,今察右中旗、凉城、和林格尔、山西左云以及右玉等地都迁来了大批的燕地的百工技巧,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398年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十二月正式称帝。

    四、乌兰察布,北魏皇家的梦牵地

   或许是乌兰察布草原是北魏立国的根据地,是开国皇帝的诞生地,北魏后几代皇帝对这个地方十分钟情与留恋。409年,拓跋珪的嫡长子拓跋嗣继位。第二年五月,拓跋嗣亲自率军到牛川击溃柔然人的侵略,“车驾还幸参合陂。秋七月丁巳,立马射台于陂西,仍讲武教战。”415年“五月丁亥,次于参合,”423年六月“北巡,至于参合陂,游于蟠羊山。”他继承父亲未完的事业,继续修筑豺山宫。据考证,这豺山宫在乌兰察布南部的丰镇市、凉城县交界处的马头山巅。《魏书》对拓跋珪与嗣父子两人“幸豺山宫”的记载有十几处。每次“幸豺山宫”后,便入参合陂,观盐池,临段繁水(察右中旗境内)观看九十九泉(今辉腾锡勒)。然后,拆而向西到牛川狩猎,归于故都盛乐。

其后拓跋焘立,他在位29年间,竟然20几次巡幸乌兰察布境内,死的前一年(公元451年)两次巡幸阴山,在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八月,到阴山北,扩建了广德宫(今武川县境内),拓跋濬即位后,几乎每年都要巡幸漠南草原,拓跋弘曾于皇兴五年(471年)六月巡幸阴山地区,一直到了黄河以西。拓跋宏即位的第二年,便巡幸阴山,494年4月到今凉城境内,八月到云川(今呼和浩特土默川平原),后又依次视察了怀朔镇(今固阳西南)、武川镇(今武川县西)、抚冥镇(今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兴和县西北)等军事要冲,这次北巡,是北国立国道武帝后几位皇帝规模最大的一次。

所谓的巡幸或行幸,实际是指帝王的游猎、避暑、炫威、征讨。绵绵阴山,茫茫敕勒川草原,这是他们的生长发祥地,牛川、长川、参合陂、盐池、九十九泉、豺山宫、苍鹤迳、盛乐金陵……寄托了他们的满腔情愫。这几位北魏皇帝都生于平城,葬于盛乐金陵。对于他们获得政权的根据地一往深情,也足见当时敕勒川大草原在魏国前期的重要位置。

五、乌兰察布,北魏王国的生命维系地

鲜卑拓跋民族起自于草原,草原是他们生命的维系地,因而他们建国后,从盛乐、平城向外一直拓展空间。建都平城后,开辟了从平城到五原的几条主要通道:一是自平城西北过长城经旋鸿县(今丰镇西北)转西经参合陂,过苍鹤迳、(今凉城西之石匣沟)到盛乐,转云中至五原;二是从平城到大漠南沿的线路,过长城经青牛山(今集宁区境内)至武要北原(今灰腾锡勒)到了大漠南(今锡林部勒盟苏尼特右旗北境);三是从平城到盛乐,然后到牛川,中经意辛山(今四子王旗境内)进入大漠至弱洛水(今蒙古国土拉河);四是从盛乐向西经白道城(今呼市坝口子古城)北入白道(今呼市坝底村)至岭,逆白道中溪水(今呼市乌素图沟)北行,经意辛山过大漠至鹿浑海。其余至牛川、豺山宫至长川(今兴和县境)等的路线也很多。

   作为北魏王国的摇篮的敕勒川大草原,也是支撑国家政治经济的基础。游牧民族是马背民族,马是不可或缺的,阴山内外广阔的牧场,为他们提供了一批批的战马,盛乐垦区、九原垦区、大黑河垦区、希拉木伦河垦区为他们提供了军粮,尤其是九原垦区(现在的河套平原),拓跋珪于394年以军事的手段推进九原垦区的开发,大量的鲜卑人、匈奴人、羌人、羯人以及汉人、柔然人等,在拓跋仪(拓跋珪同母异父弟)军队的驱使下入垦区,肥沃的黄河冲积平原,生产出了大量的粮食,为魏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都平城后拓跋珪划分京畿的范围时“北尽参合”,将今凉城全部、丰镇一部、和林的大部,纳入了京畿的范围。这一区域是支撑北魏军粮战马的重要地区,为北魏建国初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保障。

   拓跋焘时,为抵御柔然的侵扰,他在阴山北境修筑了魏长城并于沿线修筑了六个军事转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镇(今临河西南)、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河北张北),其中三个在今乌兰察布境内。

   胡人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也。阴山是游牧民族的命脉,这六镇主要围绕阴山设线,“得阴山、乘高而望,踪迹皆见,故为要地。”因而北魏前期对六镇极为重视,六镇将领全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也主要是鲜卑人,他们享受着很高的待遇。

   孝文帝南迁后,北魏的重心南移,孝文帝以后的皇帝都着重经营中原腹地。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以及对鲜卑贵族特权的剥减,使北方六镇的作用日渐式微,军镇将领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特权荣耀。柔然人又被打败没有了以前南下的嚣张,作为军事重镇的功能也减退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六镇兵由过去的鲜卑人中有地位的人才能充当的兵种,变成了由囚犯、死囚充当。加上镇将的贪污腐败,朝廷的莫关痛痒。使六镇政治地位丧失、军事性能降低、经济没有保障、组织结构混乱,终于爆发了六镇兵变。公元523年,沃野镇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首先起兵,各镇兵士纷纷响应,首先攻下武川镇,接着势如破竹,在今乌兰察布后旗境内,镇兵杜洛周在525年八月起义,得到了河北各地人民的响应,其余几镇兵士纷纷响应起义,六镇尽为义军占领。

六镇起义,引发了北魏末年人民大起义,直接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在六镇起义的刀剑声中,走出了又一批枭雄,葛荣、高欢、宇文泰、侯景、独孤信乃至于尔朱荣,盛极一时的北魏王朝风雨飘摇走到了尽头。534年,宇文泰毒死了孝武帝,宣告了北魏王朝的灭亡。北魏的疆域分成了东西两部,但不多久,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人们常常假设。我们也不妨假设北魏的历任统治者们继续像前几任皇帝那样将六镇地区视为自己的屏障,仍旧将他王国的摇篮放在极为重要位置,常常到此“巡幸”,那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乌兰察布市文化促进会论文之二

 乌兰察布市文化促进会论文之三

乌兰察布市文化促进会论文之四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