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思潮争鸣 > 内容
净州——乌兰察布尘封千年的历史名城(乌兰察布市文化促进会论文之二)
来源:本站 作者:刘俊、石良先 日期:2013/9/18 浏览量:7341次
字体:     

 

净州,它是乌兰察布境内一座故城,一个曾经繁荣和辉煌了几百年的地方。

净州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25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仅130多公里。故城东西南三面环山,锡拉木伦河上游的塔布河由南向北侧城而过。

净州城遗址,大致为正方形,每边100米。东西宽50米一块,地势较高,破坏较为严重。其东、北两墙长800米,西墙900米,南墙曲折长度900米,墙残高约6米。城内有两处建筑遗址,南北长约各30米,东西宽各15米。遗址上散布有很多琉璃瓦和长条砖,出土的文物中,有带“净州”字样的石刻,有“南京皇甫”铸款的铜权,有“至元九年留守司发”铸款的小铜权等。出土的遗物大都是铜权、铜印、铜瓶、铜炉等。故城南北和东西大街,建筑台基有10余处。《金史·地理志》载:“净州,下刺史。大定十八年(即公元1178年)以天山县升,为丰州支郡……北至界八十里……县一,天山。旧为榷场,大定十八年置为倚郭”。

一、金元时期的军事重镇

当年,金朝的疆域,东亚大陆除朝鲜半岛外,蒙古高原东部、混同江、黑龙江流域、黑吉辽三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以及安徽、江苏北部、内蒙古包头和托克托县以东地区均属金朝范围。金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是仿宋制,为路(府)、州、县三级体制。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净州原来为天山榷场。1178年(大定十八年)在榷场的基础上设军额剌史,为丰州的支郡。领倚郭天山县,刺史兼权领讥察官。人口5938户。辖境约包括大青山北。

12世纪到13世纪初,中国北方兴起了强大的蒙古族。在铁木真(成吉思汗)通过武力征服统一东部蒙古后,1198年,成吉思汗在净州与金朝卫王允济谋面,允济庸俗懦弱令成吉思汗心存鄙视,后闻允济即帝,愤愤地说道:“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从此蒙古与金朝的关系决裂。1211年(元太祖六年)成吉思汗大举伐金,兵分三路南下。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等率军攻占净州、丰州(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胜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大皇城)、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县)等地。至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统一。

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为十路宣抚司,同时以都省官“某处省事”等衔,派到各地署事,行使中省权力。中书省和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置达鲁花赤、总管、为长官;有同知、治中、判官、推官、为正官。还有总领六曹,职掌案牍的首领官。在元成宗大德以前,净州升为路设总管府,隶属中书省部。

在净州故城的北面四十公里处,有一条大体东西走向的绵延三千里的金代长城,一直由汪古部负责守卫。1211年成吉思汗率三路大军南下攻金,因守界壕的汪古部作内应,才顺利越过阴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在净州城北15公里处,有一座恢宏壮观的罕乌拉敖包群,是内蒙古境内规模最大、年代较远的敖包建筑遗址,约在公元十三世纪时建造。主敖包高6米,底径25米,分为底座、通道、包顶三层,全部用黑色石片、石块垒成。周围分布大小不等的敖包100多个,大敖包四周堆积石头为台,台基又分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状,高约1米,形如烽火台,远望又如尘塔。敖包底部东北方有一开口巷道,宽70厘米,环绕敖包可观四面八方,数十里清晰可见。敖包周边至今有遗留的铁质箭头、甲片、瓷碗器等。如此形制巨大的敖包群世所罕见。它集祭祀与军事双重之功能。忽必烈南下开始建立元朝时,曾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敖包祭祀仪式。

综上所述,净州故城从大定十八年(1178年)设军额剌史,到洪武中期(大约1420年),至少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多年期间,净州始终是金朝和元朝的行政中心,更是军事重镇,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城市,它在当时的作用可想而知。

二、元朝时期的国家教育基地

元朝时期,蒙古贵族虽恃钢刀铁骑纵横天下,以武力称霸天下,以征战骁勇著称,但统一中原后,为了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元朝中期对教育十分重视。

在净州路故城,发现一座文庙遗址并立有儒学石碑,碑高5尺,宽2.5尺。现存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碑文虽遭磨损,字迹不清,但观其仍可知一二。此碑为大德十一年(1307年)立,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将祭祀的孔子庙统称为文庙,并号召辖民祭拜,学习儒学,倡导读书。

蒙古族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自己的文字,在忽必烈即位后,又创造了八思巴蒙古字,颁行天下,令教授学习。到元仁宗时,各路府州县都设有学校,并以兴学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惠宗时在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在各县设教谕。分蒙汉两种教学模式,在吸收汉族儒学教育的基础上,又体现蒙古“有庙就有学”的传统特点。

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们还可从耶律楚材天山南北之行留下的诗中窥见。耶律楚材(1190—1244年),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臣。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人,为辽皇族子孙。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被成吉思汗诏用,很受信任。他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任事近30年,官至中书令,元朝立国制度和强化教育多由其奠定。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和成吉思汗去世后,几次到今乌兰察布境内,为今乌兰察布地区咏诗11首。其中二首是赠周敬之的,周敬之为天山县的太守,他重视教育,修建孔庙,被耶律楚材赞誉道:

天皇有意用吾儒,四海钦风尽读书。

可爱风流贤太守,天山创起仲尼居。

元朝时,今乌兰察布地区教育比较发达,特别是境内汪古部不仅兴办了各类学校,而且独具特色。其所属的净州、集宁诸路及云内、东胜成为元朝教育中心。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教育也显出多语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用蒙、汉、维吾尔、藏等多种语言,都在乌兰察布的大地上留有印痕。

三、金元时代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

净州,据《金史·地理志》载:“……旧为榷场,大定十八年置为倚郭。”榷场就是贸易市场。在辽、宋、西夏、金时期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它是因各地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除互通贸易外,它还有控制边境贸易、增加经济利益以及安边绥远的作用。据蔡美彪、吴天墀编著的《辽、金、西夏》史载:榷场设有场官管理,可获得巨额的税收。金朝自南宋输入的商品有茶叶、铜钱等,西夏输入的商品主要是马匹。

据李治安《元中书省“腹里”政区考略》载:元成宗大德以前,净州已经升为路总管府,直隶中书省部,距净州路故城方圆十公里的周边至少分布着4-5座元代故城遗址,在她的的正北方向30多公里处,则是大都、西京漠南通向漠北的枢纽——砂井。1316年11月之前(延祐三年)元朝政府又将砂井设为总管府。

元朝时有四通八达的驿路,并在驿路上设有驿站,从今乌兰察布市境内过境的驿路有四条。即大都至上都的西路、上都经净州路到哈剌和林的木怜道、大同路至丰州的纳怜道、丰州到大者的驿道。木怜站道,蒙古语称马道。该路蒙古汗国时期,元太宗窝阔台汗于元太祖二十三年(1227年)正式建设,上都建成后,改为驿路。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后,这条路也向南延伸到大都,为大都经集宁路、净州路到哈剌和林的主要通道。这条路也成了元朝时期的南北交通主干线,据元朝元祐七年(1320年)《本治甸城山谷道路碑》载:元朝政府通过此路“供需漠北”,是“给驿之路”、“军旅粮储”之路。其中砂井站是大枢纽驿站,设置过粮食军储所和“榷场仓官”。这条路经砂井后,过川中,接岭北驿站,西北至汪吉河上游,折北行达哈剌和林为木怜道的第三段,哈剌和林南驿路为第四段。当时的交通状况,可谓道路畅通,车水马龙。从净州路故城及周边故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有钧窑、龙泉窑瓷器,龙泉窑青釉瓷碗、磁州窑里花白釉瓷碗。1995年,净州路故城发掘金元时期的墓葬32座,出土古钱币10余种151公斤,部分为宋钱。由此可见,当时交易量之大,贸易之繁华,是真正意义上的贸易集散地。

 

 乌兰察布市文化促进会论文之一

 乌兰察布市文化促进会论文之三

乌兰察布市文化促进会论文之四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