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会论坛 > 内容
在内蒙古地域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呼和浩特)
来源:本站 作者:伏来旺 日期:2013/12/3 浏览量:46638次
字体:     

2013年9月24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听了大家一天的发言,很受启发,谈三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谈谈对文化的理解。
 
  众多老师、学者讲到文化时,都讲两个方面,一是广义的文化,二是狭义的文化。从这两个方面延伸考虑,我理解文化可分为三个层面,一叫表层文化,二叫中层文化,三叫底层文化。所谓表层文化,是人类直接感知的文化,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衣、食、住、行的文化。物质本身没有文化,而对物质产生的“去、取、好、恶”就形成了文化。如喝茶本身不是文化,红茶、绿茶、黄茶、白茶、花茶,每一种茶各有一种味道,通过人的喜好与感知,人为赋予了茶文化;再如,喝酒本身不是文化,而酒的酿造者把它分成酱香、浓香、清香、特香、混香等各种香型,且各具特色,饮酒者在品味其不同特点的同时,追溯酒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作用,就产生了酒文化;人们穿衣不仅为了遮体、御寒,还要追求美观、得体,讲求着装礼仪,就产生了服饰文化;吃饭原本也没有文化,当把一条鱼端上餐桌,主人用筷子夹个鱼眼睛给客人,叫高看一眼,夹肚腹处,叫推心置腹,夹尾巴叫伟大友谊……于是就产生了饮食文化。这些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文化,叫表层文化;在表层文化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等,可称为中层文化;底层文化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一种伦理观、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人们常说:物以类俱,人以群分,对同一种物质各个群体有不同的看法,体现为不同的文化。从这三个层面看: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满时空,可以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解释为文化。如古代一块破砖头,一个烂罐子,扔在野外的时候不是文化,把它放在博物馆就变成了文化;蒸汽机火车头反映了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当它还在火车道上跑的时候是物质,放到博物馆就饱含了文化。
 
  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凝聚人心,唤起民众,以文教人,以文育人,以文娱人。以文化人,是唤起民众的方式。文化可理解为一个名词,也可理解为“文”和“化”一个名词,一个动词。有了“文”不会“化”也不是真正的有文化。知识分子,有两种类型,只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叫知识分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只能叫“知道分子”,即你不知道的他知道,虽然知道他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正有知识的人,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能干什么,用在哪,怎么用。所以文化中,的“化”字很重要,要深刻理解“化”的含义。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把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并称为“四位一体”。党中央用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文化建设,这是建党以来第一次。我们注意到一种社会现象:当人们吃不开饭时,你讲文化,老百姓不以为然,而当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时,你不讲文化,老百姓就不答应了。中国有56个民族,对国家、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认同”,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这四个认同,最基础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认同,没有文化的认同,很难达到其它的认同。
 
二、研究地域文化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研究特定地域文化资源的学问,其范围包括这个地域内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国人知之不多,究其原因,一是我们自己对全区的历史文化研究不够,宣传不够。二是认识上有误区,如学界一度认为,只有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其它地域的文化是由源头文化派生出来的文化,不是主流,不是正宗。随着大量考古的发现,充分说明中华文化是多源汇流文化,是多源一体文化,内蒙古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三是,历史上过分夸大中原民族与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等民族的矛盾冲突,冲淡了56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和睦相融的主流。中华民族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四是,自治区党委于2001年就提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并倡导草原文化研究,而草原文化的内涵、范围、特征各是什么,至今还未完整地说清楚。我认为草原文化也是多元的,今天我们13家民间文化团体所研究的13个地域文化,应是草原文化的13个支柱。如果没有众多文化支柱支撑,草原文化便是空中楼阁。要把草原文化牌子立起来,就要把内蒙古各地文化品牌撑起来,草原文化就有了丰富的内容。
 
  敕勒川文化研究是由一首民歌引起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公元四世纪,生活在敕勒川的敕勒民族所唱的歌,由宋朝郭茂倩将它收入《乐府民歌》后,在国内普遍流传,家喻户晓。 “敕勒川,阴山下”一语道出了阴山是敕勒川的地理坐标。阴山的范围,即指阴山两麓,黄河两岸的广袤平原,大致包括现行行政区划中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全部,巴彦淖尔市东部、乌兰察布市西部,鄂尔多斯市的北部。当然,文化有其扩张力和影响力,在上述核心区外的山西、陕西、河北、宁夏等省区的北部也与敕勒川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在这个范围内,形成的文化叫敕勒川文化。敕勒川文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几件大事看出:如,昭君和亲、北魏大融合、阿拉坦汗开发农业、引进手工业、修筑板升、搞集市贸易,建立呼和浩特古城。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区的民众过长城,出口外,来到阴山脚下,凭着汉族的真诚和蒙古族的宽容,两个民族紧密的融合到一起。包括家庭的融合,血缘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可以说,敕勒川是我国民族融合最具典型性的地区。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些重大事情就发生在敕勒川地区,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总结其文化特征,表现为:一是属于地域性文化;二是复合性文化;三是相融性文化;四是开拓创新性文化。
 
三、地域文化研究的路径
 
  怎么才能把地域文化研究好?谈几点想法:
  首先,文化研究会重在研究,不研究就没有文化。文化研究会不是行政机关,无管理职能,其主要任务是“研究”。 “研”的概念是把石头研碎,“究”是问个究竟,“打破沙锅问到底。”。地域文化研究就要把一个地区的来龙去脉、资源优势、文化特征搞清楚。怎么搞清楚呢?一是学,二是问。向谁问呢?上问,下问,互相问。在学校,上问老师,下问学生,互相问叫做教学相长;在机关,上问领导,下问群众,互相问叫做开研讨会;各个学会、协会、研究会都是互相问的平台,借用这个平台我问你,你问我,互相问,就会增长文化见识。我们把研究的文化成果弘扬广大,就是研究会的功劳。
 
     其次,增强相容性,克服排他性。自信是一种美德,而自负就成了缺点。研究文化需要高屋建岭、融会贯通。就全世界文化而言,大体可分几块:一块是中国的儒学、道学文化,第二块是印度的佛学文化,第三块是中亚、西亚的穆斯林文化、第四块是西方的基督文化。我们共产党人崇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红色文化。过去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一概排斥。如“批林”的时候连带 “批孔”,认为道学是消极颓废的弃而不用,认为佛学是迷信,宗教是鸦片,是有毒的。至于穆斯林文化、基督文化更是不可言谈的。随着社会发展,党的理论建设的成熟,儒学被重视了,而且建了不少孔子学院。对道学主张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有了深刻理解。认识到“信教群众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积极的力量”,“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认识到“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都可以运用”,因此对于西方文化也克服了一概排斥的态度。这是我们理论修养、文化休养成熟的表现。就敕勒川地区的文化而言,对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有很强生命力的民间文化,一度也有过非议,现在受到重视。过去,文人和商人也有矛盾,不少有文化的人根本看不起商人,如孔乙己吃不开饭也不脱袍子。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不言商就失去了深厚的文化的根基。搞文化看不起商人,怎么发展文化产业?所以没有相融性,我们的文化恐怕是研究不下去的。从2000年以后,内蒙古的民间文化研究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我想,今后存在一个资源整合的问题,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没有过程,大家就找不到共同点。当有了“大家捧柴火焰高”的意识,就会自然走上联合之路,有了合作才有力量。敕勒川地区的大河套文化、土默特文化、云中文化、西口文化、鄂尔多斯文化等,需要增强相融性,互通情报,共同提高。
  
  第三,增强文化自信,唤起文化自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内蒙古人都觉得很自豪,但时下的自豪感还停留在草原辽阔、空气新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将来的自豪要体现在文化底蕴上。内蒙古文化资源丰厚,研究文化的前景广阔。各个研究会一方面要深化研究,另一方面要唤起民众的文化的自觉。现在的文化,主要靠宣传、推动、熏陶、感染等外力的激励,什么时候民众把文化也当作第一要务,就达到了文化自觉。我们注意到,西方国家的国民随时随地手里都拿着一张报纸、一本杂志,而我们的国人,各种场合都在拨弄手机,被称为“低头族”。要使民众文化自觉,首先官员要文化自觉。过去我们常讲,“一公交,二财贸,腾出手来抓文教”。能腾出手来抓文化的官员也算不错,有的根本不去抓。有学者预测,现在我们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十年以后,经济和文化可能是两条并列的平行线。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当物质生活满足以后,文化需求必然浮向层面,我赞成这个观点。
  
  第四,加强文化交流,撑起草原文化桂冠。各个地域文化既是草原文化的支柱,也要发挥作用为本地区服务,每一个支柱对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提出,地域文化有独特性、稳定性,还有关联性。我们每一个文化研究会既要搞好自身研究,搞清本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互通情报与信息,搞清各地文化的关联性,使研究资源与成果共享。
  
  第五,文化研究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多元一体原则。中华民族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首先要坚持一体,没有一体,必然一盘散沙。但是只强调一体,没有多元,就不会丰富多彩。二是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三是对于塑造、宣传民族英雄要把握有度。外敌入侵、反对统治阶级压迫要塑造民族英雄,而56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好比哥们儿兄弟打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引导团结、和睦、相融,多强调中华民族概念,不树英雄为好。四是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党政机关要重视民间文化团体的作用。而搞好民间文化团体,一需有一定影响、对文化有热心的牵头人;二需有多个资深的文化名人和骨干;三需有一批热爱文化的志同道合的会员;四需有社会力量多方面的支持;五需有一定经费作为保障。
  
  第六,运用好本次会议的研究成果。运用好会议研究成果,就要进一步学习,加深对地域文化重大意义的理解,深入挖掘各地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认真进行系统梳理;各家研究会要互通情报,互相交换编辑出版的书籍和杂志,互相交流经验。本次会议同志们提出了不少好主意、好建议,值得借鉴。大家提出来要促成一个“地域文化联席会议”,我想只搞松散形的会议,不搞实体组织,一年一次会议,轮流做东。会前确定研讨主题并做好准备,会上拿出象样的论文,要有研究成果。
  
  感谢各家研究会专家、学者对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也感谢文化厅、社科联领导参加并指导会议。谢谢!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