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随笔杂谈 > 内容
话羊
来源:本站 作者:伏来旺 日期:2015/3/15 浏览量:5677次
字体:     

 

 

 

 

 

(内蒙古日报《文化》栏目于2015年2月12日、2月26日  刊登)

 
 
 
编者按
  羊年春节在即,城市乡村、牧区嘎查,一片喜气洋洋,和“羊”相关的灯饰、摆件、画作等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羊从被驯服那一天起,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羊性情温和,通身为宝,其甘于奉献等特质逐渐延伸到人的意识形态。注入“人的文化元素”,“物质羊”延伸为“文化羊”。进而,在人的灵魂深处,羊成为“人化的羊”,羊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春节前后,文化版将特别刊发“羊年话羊”上下篇,为您详解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的羊文化。 
 
  上世纪50年代初,内蒙古一名下乡干部在草原上见到一个正在牧羊的小伙子,两人有一番有趣的对话:“小伙子,放羊为了啥呀?”“挣钱。”“挣钱为了啥?”“娶老婆。”“娶老婆为了啥?”“生娃。”“生娃为了啥?”“放羊。”这番对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这个放羊娃单纯的想法和其现实的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草原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羊产业逐步兴起。最有代表性的是鄂尔多斯一家羊绒企业,他们响亮地提出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羊绒成为当时的抢手产品,几年内出现不少羊绒企业。记得在1993年香港招商大会上,自治区一位领导用“羊、煤(煤炭)、土(稀土)、 气(天然气)”4个字概括了内蒙古的优势,并引申为“扬眉吐气”的豪言壮语。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肉、奶、蛋、禽、皮、毛、绒产品逐步向精细化发展,畜牧业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区以“羊单位”计数的年度牲畜存栏1.2亿多头(只),其中羊九千多万只,居各类牲畜之首。在世界经济大环境的推动下,羊产业正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尤以羊绒产业彰显出更大的优势。
 
  
 
 
 
 
话  羊
 
伏来旺
 
 
  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亚洲北部的草原上。据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9000年前,羊已经成为人类的家畜。在北伊拉克沙尼达的萨威克米、巴勒斯坦的爱南和耶利哥、约旦彼得拉的贝哈等遗址,都曾发现过羊的遗骸。在150多个国家的史前岩画中,羊的形象比比皆是。大约8000年前的中国裴李岗文化时期出现了陶塑羊的形象。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也出现了陶羊。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河北武安磁山,浙江余姚河姆渡,陕西西安半坡,内蒙古包头转龙藏、赤峰药王庙、宁城南山根,山西夏县东下冯,甘肃兰州西瓜坡等地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羊骨、羊骨架、羊牙床、羊臼齿以及陶羊。大量的考古报告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羊已经成为人类的伙伴和衣食之来源。
 
  羊族的动物属性
 
  羊属牛科中的羊亚科,是牛科中分布最广、成员最为复杂的反刍类哺乳动物。羊亚科中包括高鼻羚羊族、羊牛族、羊羚族、羊族四族,其中羊族又分为绵羊属、山羊属、岩羊属和塔尔羊属。绵羊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山地,角大成螺旋形。亚洲中西部的赤盘羊可能是家畜绵羊的祖先,中国的盘羊是绵羊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山羊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山地。岩羊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中亚一些山地。塔尔羊分布于南亚和西南亚的山地,在中国西藏最南部有喜马拉雅塔尔羊。
 
  羊的主要特征是合群性、喜洁性和适应性。羊喜欢合群,无论放牧还是舍饲,一个群体的成员总喜欢聚在一起,并能和睦相处。领头羊带领全群统一行动,很少单独行动,个别走散的羊往往咩叫不停,积极寻找大群。羊在采食前先用鼻子嗅,凡是有异味、沾有粪便、腐败或被践踏过的草都不吃。羊喜饮清洁之水,喜欢干燥、凉爽,厌恶潮湿,即使在羊舍中,也喜欢在较高的地方站立休息。无论高山、平原、森林、沙漠、沿海或内陆,羊都能生存,也能够忍受缺水、高温和寒冷的环境。羊的个性差异明显,绵羊生性老实、温顺、善良,而山羊胆大、活泼、有独立和抗争意识,觅食能力更强,大畜和绵羊不能食用之物,山羊均可采食。山羊大部分时间处于走走停停的逍遥运动中,登高和跳跃能力强,喜攀登陡坡和悬崖。羔羊的好动性尤为突出,经常有身体站立、前肢腾空、跳跃嬉戏的动作。
 
  羊的品种多样化
 
  羊的适应性决定了它分布的广泛性,而生存空间之大,又决定了它的品种多样,世界各地羊有几十个品种,如小尾寒羊,一年两产或三年五产,每胎3——5羔,多的可达8羔,小尾寒羊种公羊具有成熟早、生长快、体格大、产肉多、裘皮好、遗传性稳定和适应性强等优点,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肉裘兼用型绵羊品种。其中,高腿小尾寒羊4月龄即可育肥出栏,是我国名畜良种,被誉为“中华国宝”、世界“超级羊”。
 
  波尔山羊,原产于南非,毛为白色,头颈为红褐色,颈部存有一条红色毛带,体重65—150公斤。非洲诸国及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中国的江苏、山东、陕西、山西、四川、广西、广东、江西、河南和北京等地都引进了波尔山羊。还有杜泊羊、萨能奶山羊、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阿拉善型、二狼山型)、中卫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笔料毛型)、乌珠穆沁羊、同羊、西藏羊(草地型)、西藏山羊、济宁青山羊、贵德黑裘皮羊、湖羊、滩羊、雷州山羊、和田羊、大尾寒羊、多浪羊、兰州大尾羊、汉中绵羊、圭山山羊、岷县黑裘皮羊等等。
 
  山羊以绒为贵。目前,世界羊绒主要生产国有中国、蒙古国、伊朗、印度、阿富汗和土耳其。其中,中国主要产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阿拉善绒山羊、鄂尔多斯市的阿尔巴斯绒山羊、巴彦淖尔的二狼山绒山羊、赤峰市的罕山绒山羊和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绒山羊是5个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品种,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西南部的荒漠型草原。
 
  羊绒被称为“软黄金”
 
  羊的皮、毛、绒、肉、血、骨、内脏均为有用之材。皮可做各种皮革制品、服装及床上用品。毛可做毛毡、毛线、毛衣。绒可做各类内衣、服装。羊肉营养丰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磷、铁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A,有“补中益气、开胃健力,治虚劳恶寒、五劳七伤”之功效。羊骨中含有磷酸钙、碳酸钙、骨胶原等成分,有补肾、强筋的作用。羊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C、钙、磷等成分,有益血、补肝、名目之功效……
 
  由于人类崇羊之风日盛,羊的身价越来越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羊绒在服装行业广泛使用,使之成为世界的抢手物资。羊绒产量有限,仅占世界动物纤维总产量的0.2%,被称为“纤维宝石”、“纤维皇后”, 是目前人类能够利用的其它纺织原料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又被称为“软黄金”。羊绒是一根根细而弯曲的纤维。纤维中空,形成空气层,可以防御外来冷空气的侵袭,保持体温。早在唐代,国人就用山羊的“内毛”织出毛布,称之为“绒褐”。人类使用羊绒的历史虽然很早,但工业化生产在近代才得以实现。由于从山羊身上抓下来的原绒中混有大量“粗毛”,要把“绒”和“毛”分离,需要特殊的“分梳”技术和设备。19世纪,这项技术被英国垄断。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制造了国产第一代羊绒分梳机,20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天山等企业率先引进了日本等国的羊绒分梳工艺,羊绒加工中心又转回羊绒的原产地——中国。目前,世界上约70%的羊绒产自中国,其质量也优于其它国家。
 
  草原人牧羊为生
 
  在塞外草原上,羊已完全融入到牧人的生活之中,人们把养羊作为重要的生财之道。
 
  放羊,是历史上牧民养羊的主要方式。一户人家一群羊,有的自己放,有的雇佣“羊倌”。一个好羊倌,有一套独特的牧羊技术,手中的放羊铲就是指挥棒,随时将石子抛向不听“号令”的散羊,对羊群有很强的威慑作用。“头羊”是他培养的“群羊领袖”,一般都是正值壮年的母羊。因为羊群是以母系社会方式群居的,母羊的地位自然高。放牧的方式有“一条鞭放牧法”,即牧人在前,头羊在后,引领羊群排起队,形如一条鞭。这种放牧法,壮羊不准抢先,乏羊不准掉队,有着很强的纪律性。“满天星放牧法”,即羊群自由觅食,状似满天星斗,但需要集中或转移时,一个哨声,队伍迅速集合。“一张弓放牧法”,是在起伏不平的草地上,牧人在前,羊放两边,拦截中间,羊群形似弯弓,很有秩序。羊群出坡也有讲究,正月里羊群第一次出行之前,先要选择一定的方位烧香、燃放鞭炮,举行祭典仪式,期盼大羊无灾,小羊无病,群羊兴盛。羊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公羊长大杀肉吃,母羊长大能生产,母羊下母羊,几年一群羊,依靠自然繁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这种生产方式中,户主以羊的收入养家,羊倌以牧羊工资糊口、娶媳妇、生娃,是典型的羊经济。牧民养羊的另一种形式是栈羊,即用围栏把羊圈起来,利用青草、谷草、玉米秸秆、豆荚之类作饲料,适量喂点粮食,可以迅速增肥。
 
  新中国建立之前,北方农牧民的冬季服装大多从羊身上索取。一领皮袄集皮、毛、绒于一体,“白天穿,黑夜盖,天阴下雪毛朝外”,脚上蹬着用羊毛做的“毡窝子”,里面穿着用羊毛捻线织成的毛袜子,家里的铺垫是用羊毛擀成的毛毡,民间顺口溜有“一盘火炕一块毡,生活过得好舒坦”。缝制皮袄、擀制毛毡这种手艺催生了一种叫“毛毛匠”的职业。据传,这种职业源自宋元时期,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是用毛毡裹出来的。毛毛匠曾在较长时间备受人们尊重和羡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席梦思床、机织毛毯出现,传统工艺经不住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毛毛匠行道逐步销声匿迹。
 
  民间的崇羊风俗
 
  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民风民俗。由于羊与人的关系密切,众多民族都对羊有着难解的情愫,民间习俗中深深印记着羊的烙印。
 
  “全羊待客”是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传统风俗。宴席上,将大块羊肉放入托盘,摆成整羊形状,以羊头举行相应的礼仪。“全羊席”原是伊斯兰的“圣席”,将一只羊的头、脖、颈、上脑、肋条、外脊、磨裆、里脊、三岔、腰窝、腱子、胸口、尾部等13个部位及内脏分档取料,各自为一道名菜。菜名不准露羊,如羊耳的耳梢称“顺风旗”,羊眼叫“凤眼珍珠”,排骨叫“文臣笏板”等。“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皮焦香脆,内部肉绵软鲜嫩,肉味清香扑鼻,是蒙古族饮食中健康、环保、绿色的美食。在哈萨克、蒙古、塔吉克等民族中还流行“叼羊”的马上游戏。众多骑手抢一只羊,以抢到者为胜。锡伯族民间有“抢羊骨头”的婚俗,哈萨克族流行“羊头敬客”的风俗。
 
  河北南部流行“送羊”风俗,每年农历七月,舅舅要给小外甥送一只羊,早期是送活羊,后来演变为送蒸熟的面羊。据说此俗源自“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沉香劈开华山救出生母后,要斩杀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杨二郎为安慰外甥,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给沉香送一对活羊以示赔理和增进感情,从而在民间留下了送羊之风俗。
 
  江苏徐州,历史上属东夷族的腹地,秦、汉时期,羌人多次南侵彭城(即现在的徐州),使徐州袭承了异域文化,留下了不少羊图腾的文化遗痕。在徐州汉墓中,有不少羊的石雕,最为典型的是东汉彭城的《祥瑞图》,雕刻着两只瑞兽,右为麒麟,左为羊,显然这是汉、羌文化珠联璧合的生动体现。徐州人有三伏天吃伏羊、喝羊汤的习俗,大街小巷有万人吃伏羊的壮观场景。
 
  丽江纳西族是羌族南迁后的一个分支。古羌族以羊神为图腾在东巴文化中有直接反映。纳西族妇女的“披星戴月”服饰只用羊皮缝制,酷似今日的羊皮披肩和羊皮裙,内含着崇羊的理念。
 
  中原河南新乡一带,每逢初生孩子,女婿要牵羊一只向岳父岳母报喜,女方家长也会送一只羊或相当于一只羊的礼金,以表同禧。
  汉字似一副标本,传承着中国古代的历史,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和“原始记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汉字中,有大量的“羊”字部汉字,如:姜、羯、详、祥、羞、佯、義、徉、翔、养、羝、洋、羔、群、美、烊、鲜、羌、庠、羡、羲、蛘、羧、善、咩、羚、恙等。其中“美”、“祥”、“善”、“義”,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理想的符号。
 
  “美”源于羊,古往今来“羊”“大”为“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美的本义和审美意识,最早起源于对味觉的崇拜,喜欢吃羊肉、喝羊羹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源泉。之后逐步对羊的特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创造了“羊”的下面加个“大”,合成为“美”字。
 
  “羊”与“祥”在古代通假。许慎《说文·羊部》云:“羊,祥也”。汉代大儒董仲舒云:“羊,祥也,故吉礼用之”。古代“吉祥”也可写作“吉羊”,羊是“祥瑞”的象征。古人年初在门上悬羊头,交往中送羊,以羊作聘礼,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善”,古代“善”与“膳”相通,来源于“膳食”之“膳”,膳字羊下有口,左边是肉(月)字,“用膳”就是吃羊饱肚子。之后,逐步发现羊有角却不伤人,杀之而不悲啼,吸母乳双膝而跪,表明知仁、知礼、知义,这些美德集于一身,因此用“善”表达对羊的评价。
 
  “義”,是由“羊”“我”组成的会意字,意为我把羊置于头顶为义(義),义的本意是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是道德规范之下的一种威仪。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儒家将“礼、义、廉、耻”称为四维,管仲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名言。
 
  以羊为鲜重养生
 
  “养生”的“养”,繁体字写作“養”,结构为“羊”下一个“食”字,意思是“吃了羊就可养生”。《说文解字》说,“养,治,调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礼·疾医》说,“养”即“养生之道”。汉语里有养兵、养病、养护、养活、养老、保养等,人生离不开“養”。      
 
  食品崇尚鲜。“鲜”字,由“羊”和“鱼”构成。鱼羊合烹,鱼不腥、羊不膻,味道鲜美,是我国先民的饮食认知和总结。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东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鱼’、‘羊’合而为‘鲜’。”
 
  “羹”者,“羔”“美”也,是小羊和大羊合烹之美。“羹”在上古时指“味和的肉”,中古以后指用荤素原料单独或混合烧成的汤。“羹者,五味调和”,从“羊羹”中,我们的祖先领悟到调味之精髓。“汤”是从“羹”中分离出来的,饮食之美味源于“羊”。
 
  随着人类对于羊的不断了解,羊的寓意逐渐融入生命文化之中。人们把母体孕育胎儿的胞衣称为“羊膜”,供胎儿的液体称为“羊水”,羊水、羊膜孕育了生命。成语“三羊(阳)开泰”将“羊”和“阳”融为一体。把三只羊画在一起仰望太阳,表示为“三阳开泰”。三阳开泰的含意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新生之始。还有海洋的洋是羊字前加了三点水,意指蓄生理之河水,纳百川之精华,孕育生命,调节气温,保证人类生存的环境。羊、阳、洋三者同音,是万物生命之源。
 
  农家视羊为神灵
 
  中国人性格中的羊化特征乃是农耕文明的历史产物。农耕文明有封闭保守、勤劳务实、消极避世、因循守礼的内涵,这是构成中国农民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基础。在崇尚甚至迷信自然的时代,羊被视为神物或精灵。
 
  羔羊吃奶时双膝跪地,彬彬有礼,表现出对母亲的崇敬。《春秋繁露》云:“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羊被人们赋予了“至孝”和“知礼”的内涵。孝敬是做人之本,牢记父母恩德,不忘祖宗教诲与遗风,是一个人的美德。《朱子治家格言》中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名句。在人类的祭祀活动中,“祭”字中的“示”部表示“祭桌”,上面摆放“牺牲”。“三牲”,以羊、牛、猪为主。人们以羊为牲,正是看中了羊有“孝”的品质,以羊祭祀先祖表明晚辈的孝心表里如一,不仅心是诚的,所用之物也是诚的。同时,也表明羊的品位之高。
 
  在古老的神话中,有“五羊衔谷”和“青羊宫”的传说。公元前800年的西周时代,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身穿五色彩衣的五位仙人,分骑五只不同毛色的仙羊,各自手拿一把谷穗,降临楚庭(广州的古称)。仙人把稻穗赠给当地的人民,真诚地祝福:“愿此地永无饥荒”,说罢腾空而去。五只依恋人间的仙羊化为石头,永久地留在人间,佑护楚庭风调雨顺、幸福吉祥。广州别名“羊城”、“穗城”、“仙城”,均源于“五羊衔谷”的神话传说。
 
  青羊宫是成都市内一座规模庞大的道观。据传,老子将其《道德经》传授于尹喜,尹喜修道千日后修建了“青羊观”,后改名“青羊宫”。现在的成都“青羊宫”为清代重建,宫内供奉一对铜羊。其中一只为单角铜羊,外形似羊,又具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鸡眼、狗腹、猪臀,集十二属相于羊一身,另一只羊为双角铜羊。这两只羊被视为神羊,游人到此都要抚摸羊身,祈求吉祥。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人将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认作本氏族的标志。曾活跃于中国西北部的羌族与其族姓“姜”,上端都有羊字。羌和姜的汉字构形均反映了一种首戴羊角的图腾风俗。羌族后裔苗族、瑶族、侗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仍保存着有关羊图腾的信仰和习俗。
 
  帝王以羊制法冠
 
  中国传统文化,常把吉祥的动物作为权利的象征,如“鹿”象征帝王之尊,“逐鹿”便成为争夺天下、争夺帝位的代名词。远古时期,羊与鹿一样,也是政权与帝王的象征。奴隶社会的统治者高居上位,总是以他们的意志强加成为百姓的意志,自认为他们是牧者,百姓是牲畜,认为牧民与牧羊之术是相通的,故有“牧民”之说。
 
  “法”字繁体写作“灋”,是由“水、廌、去”三字组合而成的。廌,即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长一角。《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它勇猛、公正,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人们普遍认为它像羊,在民间有神羊之称,是“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相传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治狱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一样效仿。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的饰品,獬豸冠获法冠之名,执法官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灋”中的獬豸,象征法律的神圣与公正,衬托法官的正直与威严,积淀着羊文化的深刻内涵。
 
  羊化作诗词歌赋
 
  古人以羊为素材,创作了不少诗、词、歌、赋以及成语和民谚,表达了对羊的赞美、怜惜和呵护。如《诗经·小雅》中《无羊》一诗,内容就借牛羊之繁盛,表达出先民对人丁兴旺的向往和祝愿:“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李白《将进酒》中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白居易的《初入太行路》中有“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辞命》中有“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以羊为素材的古语有:爱礼存羊、担酒牵羊、饿虎扑羊、放羊拾柴、羔羊之义、卖狗悬羊、羚羊挂角、驱羊攻虎、如狼牧羊、失马亡羊、顺手牵羊、苏武牧羊、十羊九牧、驼背羊髯、亡羊补牢、问羊知马、悬羊击鼓、羊落虎口、以羊易牛、羊肠小道、羊羔美酒、挂羊头卖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羊群里头出骆驼等等。
 
  在漫瀚调文化艺术之乡内蒙古准格尔旗,有很多以羊起兴,歌颂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民歌,如:荞面圪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手提上羊肉怀揣上刀,我冒上性命往哥哥家里跑。一碗碗羊肉一疙瘩糕,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妹妹的好。初一走了十五来,一碗羊肉放的发了霉。一锅锅羊肉半锅锅油,你哭成这么格我咋走。
 
  考辩十羊九不全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羊也曾遭受非议。
 
  当人们以自己的价值观审视羊,并向羊的优良品德学习时,人外化为羊化的人,羊也被外化为人化的羊。由此,人的性格和情感特征或多或少带有羊性化的和平、知礼、讲义、仁爱、勤俭等诸多优点,与此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过分温驯、单纯及缺少斗志等缺点。羊文化从积极意义上讲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从消极方面延伸则产生了“十羊九不全”之说。其原因一是因羊太过柔弱,人们随意宰杀羊,老羊取皮,小羊食肉,使羊不能保全自身;二是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为推翻慈禧太后政治统治的宣传策略。慈禧太后(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生)属羊,为了推翻她,革命党人有意宣称属羊的命不好,从精神上对慈禧造成打击。这种把羊的悲惨遭遇牵强附会地引用到人生之中,致使人们不愿选择属相为羊,甚至生小孩都不选择羊年,这是一种偏见与误导。
 
  在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中,属相为羊者大有人在,如唐太宗李世民、清太祖努尔哈赤、大文豪欧阳修、司马光,以及欧美富商比尔盖茨、默多克等。他们并没有因为属羊而带来晦气或影响前途与事业,“十羊九不全”之说,是毫无根据的。
 
  羊文化的内涵
 
  羊文化的内涵,一是注重生态文化,这一点可从先祖那里找到启示。古代蒙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天地是父母,水草是衣食。从而形成了天地崇拜、山地崇拜、树木崇拜、水草崇拜等自然崇拜。这是一种与游牧相适应的大生态观。生态平衡是草原的根基,草原羊族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的理念还包括纯天然、无污染,这是人类追求的高境界。二是注重生命力旺盛。羊产业中,无论是肉、毛、皮、绒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无淡季旺季之分。三是注重品位的高雅。羊绒在衣用纤维中最适合贴近皮肤,因为羊绒贴在羊身上,是紧贴着羊皮而生的,它细、长、柔、中空,有水分、有光泽,亦暖亦爽。四是注重温顺、善良、美丽、吉祥的本质。由此产生了羊化的人与人化的羊的文化理念,从而产生了爱羊之情。五是注重物以稀为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草场面积不可再生,羊的数量亦不会大增,而其质量必须提升。综上所述,要重振羊绒雄风、重树羊绒品牌,就需要在深入研究草原文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羊文化,以推动羊绒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大发展。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