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旗县信息 > 内容
会员积极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日期:2023/6/23 浏览量:172次
字体:     


    敕勒川地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 流长,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扎根 于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生活 与实践创造了无数独特且珍贵的传统文 化。其中,传统民间歌舞文化、祭祀文 化、婚俗文化、苏勒德文化、圣火文 化、敖包文化、马文化、骆驼文化、礼 仪文化、民俗文化、二人台文化、漫瀚 调文化、手工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 文化、酒文化等等,传承至今成为中华 民族的文化瑰宝,有些入选了国家级和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地 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敕勒川文化研 究会积极参与地区文化建设及优秀传统 文化弘扬活动。呼和浩特、包头、乌兰 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的会员 多年来也秉承着挖掘地域文化、弘扬地 域文化的入会理念,孜孜不倦地致力于 以新时代、新特征为导向,在对文化的 传承中发挥了指导作用,确保传统文化 既能实现其优秀精髓的高效传承,又使 其内涵与表现形式融入时代的发展。即 文化创新提升的同时,也能积极展现中 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 6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 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世界文 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于2013年设立,为我国文化建设活动的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包头展示会现场 重要主题。中国文 化和自然遗产日体 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 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和战略远见。营造全 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良 好氛围,提高人民群 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 要性的认识,动员全 社会共同参与、关注 和保护文化遗产,增 强保护意识。 顾名思义,文化和自然 遗产日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两个方面。 2023文化和自然遗 产日的活动主题是加强非 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 展。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 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来自敕勒川地 区的非遗传承人在各地参加宣 传展演活动。 包头市主会场设在包头南海湿地 景区。本会会员及包头各区、旗、县的 非遗文化传承人集中展示了剪纸、炕围 画、面塑、泥塑、景泰蓝等传统技艺。 现场还有茶汤、土默川黄米酒等饮食制 作技艺展示,使人们感受到非遗美食类 项目的超强感染力。 包头地区活动现场的表演环节,有 传统音乐、传统武术、晋剧、汉服服装 秀、民间民俗等14个节目的表演。土右 旗派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人,现场展 示了假人摔跤舞、八卦劈剑、土默川婚 礼等节目。让观众感受到土默特右旗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增强热爱 家乡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理念, 营造了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 围。同时,土右旗文化馆的假人摔跤 舞、八卦劈剑、布贴画三个非遗项目获 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牌匾。 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日宣传活动在玉泉区大召历史文化广 场举办。100余项自治区级以上非遗代表 性项目传承人参加展演。活动设有非 遗之夜展演、非遗集市、塞上老街非 遗特色街区展示、非遗舞台展示展演等 项目,青城市民可近距离欣赏到蒙古族 长调民歌、呼麦、二人台、晋剧、马头 琴、好来宝、服饰服装秀等表演。活动 即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展现了传统 非遗项目保护的丰硕成果。

巴彦淖尔市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 仪式在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举行。现场 向社会展示了河套顺口溜、芦苇草编、 乌拉特民歌、乌拉特石雕、河套面筋制作技艺。在展演会上,主办方为酿醋技 艺、河灯节等项目颁发了第七批自治区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牌匾。 乌兰察布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现场设有非遗集市、传承 人展演、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等环 节。对第11批乌兰察布市级非遗项目进 行授牌;《鉴史溯源,寻根逐梦——乌 兰察布市文化遗产宣传系列专题片》举 行开机仪式;《真容无鉴》古代铜镜文 化展、明代长城摄影展、乌兰察布市非 遗保护成果展、皮雕画研培成果展同时 开展。(本 会)


非遗知识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 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 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 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 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 品等)和文化空间。是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 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 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 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 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 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