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探幽 > 内容
美丽的敕勒川
来源:本站 作者:匿名 日期:2010/12/9 浏览量:5907次
字体:     
    敕勒:种族名,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匈奴人称其为丁零,鲜卑人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敕勒川: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
  在资本主义萌芽显露的明朝,敕勒川上开始修建具有较大规模的城池,同时也就较大规模地开始破坏草原和大青山的生态。 

  明隆庆6年(公元1572年)建起归化城,几年后又修筑了宏伟的外城。 

  城池的繁华吸引内地移民大量涌入,其主体是汉族家民,谋生的方式是农耕,农田只能由草原改造而成。正如史书上所记:“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 

  清乾隆5年(公元1740年)满清政府为适应军事需要,在归化城东建起绥远城。驻防官兵及其家属一律由原籍迁入城内,成为城中最早的居民。为供应他们粮食和蔬菜,清政府采取了招民垦荒的宽松政策,吸引内地汉族农民大批移居敕勒川,大量开垦草原为耕田。 

  建城修庙的各种工匠留在了城里,手工业发展起来了。 

  商业也随之发展了。 

  鸦片战争前夕,这座敕勒川上的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外贸易的大市场,成为内蒙古西部的商业中心。 

  归化城和绥远城联成了一座大城市,蒙古族人称它为呼和浩特,译成汉语就是:青色的城。可见当时的呼和浩特,满城树木,青翠可爱。 

  明崇祯9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打败林丹汗,追至归化城纵火烧掉全城,清朝又重建归化城。 

  几次建城所需木材均取自大青山。 

  城内居民和城外村落农民盖房所需木材也取自大青山。 

  敕勒川城乡在随后岁月中所用木材都取自大青山。 

  山林遭到严重破坏,惨不忍睹,至今仍然能够在山中看到砍伐后遗留下的粗大树桩。 

  内地移民源源不断地“走西口”来到塞外,垦完敕勒川草原,又奔涌到后山(大青山北)开荒。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除了湿地、盐碱、砂川、山岗,几乎所有的敕勒川草原都变成了农田。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一去不返。 

  广种薄收的农业代替了畜牧业。 

  农耕文化取代了游牧文化。 

  大青山变成了大荒山,一片光秃秃。 

  《敕勒歌》描绘的美丽的草原风光成为了历史陈迹,成为了人类伤感的回忆。 

  青城之青已经成为了对这座城市的嘲讽。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还能够从处处可见的行道树上看到蓊郁青翠,而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满城沙尘。 

  青城毁掉了敕勒川草原,也毁了自己。 

  内蒙古高原上的许多草原都毁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 

  城市:草原的肿瘤,扩散着癌细胞。 

  历史向文明挺进,付出了牺牲生态的巨大代价。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