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思潮争鸣 > 内容
潘照东:侵略者,还是反侵略的英雄?
来源: 作者:潘照东 日期:2011/1/21 浏览量:11034次
字体:     
 
                   ——评谢奕秋先生“蒙古、日本或俄国势力侵袭”说
                  
    谢奕秋先生的文章《海陆统筹: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发表于《南风窗》2010年14期)中指出:明朝以后,“定都北京的中央政权把主要精力用于防备来自北方的蒙古、日本或俄国势力的侵袭。”将蒙古族视为与日本、沙皇俄国一样的“侵略者”。对此有认真讨论的必要。
   明朝时,中央政权与退归草原的北元政权有长期的战争。明王朝意欲对北元斩草除根,明太祖、明成祖时皆发动过若干次“犁庭扫穴”式的战争,元上都、哈喇和林古都、元顺帝应昌临时都城皆为明军焚毁。明军曾深入漠北,攻至捕鱼儿海子(今中蒙边境贝尔湖),但终于未能灭亡北元。北元势力也曾向明政府大举进攻,甚至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土木之变中大破明军,俘虏了明英宗。但是,北元势力也难以灭亡王朝,恢复大元一统江山。明朝与北元长期战争的结果,是国困民疲,最终由阿拉坦汗与明政府在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达成和议,明朝政府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实现和平,开关互市。
    因此,明朝中央政府与北元的战争,是争夺中央统治权、贸易权的战争,是一国之内的战争,是不可以与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的强盗行径同日而语的。
    清朝康熙年间,漠南卫拉特蒙古准格尔部首领噶尔丹雄长卫拉特四部,席卷漠北,进攻漠南,兵锋直指北京。清政府三次大规模出兵,战败噶尔丹,使漠北、漠南蒙古诸部归于中央政府统治之下。噶尔丹发动的战争,仍是北元以迄争夺中央统治权的战争的延续,仍然属于中国国内战争的范畴,也是不可以与日本、沙俄侵华划为一类的。
    事实上,有清一代,蒙古族和北方草原诸族绝不是“侵略者”,在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时,蒙古族和北方草原诸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抛头颅、洒热血,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壮歌。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出现了裕谦、僧格林沁等为代表的浴血奋斗、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蒙古察哈尔八旗镶黄旗人裕谦以两江总督兼代钦差大臣的身份,率军民守卫镇海,并召集部下将士宣誓,“如英军来侵,至死不得后退一步”。经六昼夜浴血奋战,镇海被陷,裕谦以身殉国,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第二鸦片战争中,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驻守天津大沽口。面对英法联军的枪林弹雨,他们同仇敌忾,昼夜激战,毙伤英法侵略军数百人,与大沽口炮台守军打得英法侵略军狼狈败逃。革命导师马克思赞扬说,“蒙古人用精心伪装阵容和隐蔽部队的办法来诱骗英国海军司令”(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第577页),以勇敢与智慧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胜利。
    草原民族作为祖国大家庭的成员,对祖国的情感是极其浓厚的。在面对异族欺凌、压迫之时,他们毫无例外地都选择了回到祖国大家庭来。清乾隆年间,原驻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欺凌、掠夺,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毅然踏上东归的征途,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回归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17世纪30年代以后,沙俄势力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原来居住在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各部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付出了巨大牺牲,相继迁回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嫩江流域。此后,在抗击沙俄入侵的战争中,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685年、1687年两次收复雅克萨的战争中,达斡尔族官兵成为清军的主力,冲锋陷阵,披坚执锐,打出了威风。达斡尔族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的军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00年,沙俄派兵17万侵略东北,从满洲里入侵的俄军受到呼伦贝尔各族军民的顽强抵抗,清军士兵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骑兵同仇敌忾、英勇杀敌,在退守大兴安岭之后还曾英勇反击,收复免渡河,进抵海拉尔。呼伦贝尔军民抗俄东侵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还在鼓励中华儿女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团结而不懈的努力奋斗。
    在平定内乱的战争中,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军民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康熙至乾隆年间,在数次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叛乱、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年间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乾隆年间抵抗英国殖民势力指使廓尔喀武装侵略西藏,嘉庆、道光年间平定南疆张格尔叛乱等战争中,征调了大量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将士。战争结束后,又征调大量军士远戍新疆、漠北蒙古。
    据《黑龙江纪略》记载,有清一代,在抵御外侵、平定内乱的战争中,清廷征调鄂温克将士达44次,计67730多人。这些将士大量亡于战阵,“其庆生还者十不一二也。不死于战争的刀枪,即死于……瘴烟之地,即或有事远戍更替,非皓首归来,即勤劳致疾,竟有酬庸有典而贫不能堪,恩赏渥颁无人承袭”(《清高宗实录》卷二七)。这就造成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户口凋零、人口大减。这些民族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因此,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保护国家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草原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现代的治史者,应当客观地而不是主观臆断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信口开河地研究、评价历史,怎么能够无视历史实际,将反侵略的英雄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归于一类呢?这样做,是对历史负责吗?是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负责吗?这样的以史为鉴,是要“吸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