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 内容
潘照东
来源:本站 作者:瑛瑛 日期:2011/3/20 浏览量:39835次
字体:     


    潘照东,男,汉族,内蒙古社科院科社研究员。主要研究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牧区经济长期发展研究》、《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论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改革的特点》等,曾多次获省级以上优秀成果奖。
    1953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7年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1993年任研究员,2005年迄今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他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工作以来,立足科研一线,严谨细致地对待工作中每一项任务,从不懈怠。兢兢业业、不断创造优异的成绩、呈现出优秀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潘照东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带头学习《党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每天坚持观看新闻、报纸和各种刊物,了解国内外热点、社会前沿焦点问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同不良社会风气和腐败行为做坚决斗争。热爱集体,关心同志,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时刻注重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自身的党性修养及锻炼,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在重大政治事件、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均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立场坚定性。
    潘照东在西部开发、沿边开放、民族地区经济改革方面有多项成果被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采纳,共发表论文、研究报告、译文等550篇,出版专著、译文等50本。其中,主要成果《中国牧区经济长期发展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科技兴农兴牧调查》获中共中央委托召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优秀成果奖、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五十年》获国家优秀图书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民族地区在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获全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十年(1979-1989)优秀成果一等奖;《发展边境贸易,促进内蒙古经济振兴》、《西藏:边境贸易的发展与前景》分别获中国民族贸易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论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改革的特点》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他成果还获得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贸易优秀成果一等奖,内蒙古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共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三项)等30余项。1984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 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人物”。
    在科研一线,潘照东始终如一,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总结经验,致力于开拓创新。早在1985年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开放陆地边境口岸与内陆腹地的构想》;1986年提出“西部地区的资源转换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经济改革应充分考虑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避免‘一刀切’、‘齐步走’”;他在2005年提出“内蒙古模式”,2007年提出“鄂尔多斯模式”,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2007年出版《中华文化大系比较研究(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为中国比较文化学的奠基之作。

所获得奖项:
《中国牧区经济长期发展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蒙古科技兴农兴牧调查》获中共中央委托召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优秀成果奖、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五十年》获国家优秀图书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
《民族地区在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获全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十年(1979-1989)优秀成果一等奖;
《发展边境贸易,促进内蒙古经济振兴》、《西藏:边境贸易的发展与前景》分别获中国民族贸易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论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改革的特点》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比较研究》,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开放陆地边境口岸与内陆腹地的构想》;
1986年提出“西部地区的资源转换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经济改革应充分考虑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避免‘一刀切’、‘齐步走’”;
1989年提出“北开南联,双向推进,振兴内蒙,服务全国”的向北开放指导方针和“内蒙古的地方边境贸易应向高层次的全面经济技术合作过渡”;
2002年在国内率先提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三大主源之一”,继而提出抢救、保护阿尔寨石窟,在内蒙古学界和社会引起较大关注、反响与讨论;
2005年提出“内蒙古模式”,均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
2007年提出“鄂尔多斯模式”,多项成果被国家、自治区领导部门采纳;
2007年出版《中华文化大系比较研究(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为中国比较文化学的奠基之作。


最新论著:

维护统一,还是煽动分裂?
五胡乱华,还是诸胡建政?
亡国,还是统一、复兴?(下)
亡国?还是统一、复兴?(上)
侵入——同化,还是交融——复兴?
侵略者,还是反侵略的英雄?
华夷异类,还是华夷一家?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