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风情 > 内容
蒙古族的民间艺术
来源:走进内蒙古 作者: 日期:2011/9/30 浏览量:5290次
字体:     
 


  

  蒙古族文化艺术深远独特且历史悠久,不论是歌舞还是手工艺作品,无不体现着蒙古族独特的民族特色。经过多年的传承很多民间艺术被人们熟知,并被广泛流传。

安代舞


  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

民歌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牛皮方寸写丹青


  青年画师们以优质的整张牛皮为“纸”,采用特殊配制的颜料,经过绘画、线刻、浮雕等十几道工序制成工笔细腻、色彩清新的牛皮工艺画,展示出草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内蒙古蒙古族牛皮画具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画师不断改进,技艺水平不断提高。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草原节上听到一种很好听的喉音,那就是“呼麦”。“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倒喇舞


  倒喇舞是元代蒙古族所创造的一种综合性歌舞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将歌曲、舞蹈、器乐、插科打诨乃至杂技熔于一炉,为观众进行多方面的艺术表演。所谓"倒喇",蒙语为歌唱之意。《华夷译语》中云:唱--倒喇。唱的--倒喇黑赤。倒喇舞是在蒙古民歌的基础上产生的,以歌唱为主的歌舞形式。

 

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刺绣以衣着装饰为主,花纹图案流传于游牧民族的签、绷、缭、缀、纳、雕、刺直隐缝绷、云水纹等蒙古族缝纫技艺。蒙古服饰的刺绣和蒙古包盖毡的刺绣以及马具的刺绣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形象、朴实、亲切、精美等诸多技艺特点,给人们极大的感召力。

 

蒙古族伊若乐

 


  蒙古语音译,意为“祝颂”,是蒙古族上古时期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祝颂”从民谣和诗歌里脱颖而出,形成独特风格,是蒙古族特有的文艺形式。古老的祝颂大多是对自然万物的祈求祝颂。后来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民间祝颂也就逐渐消除了原始宗教色彩,而代之以对劳动生产的直接描述和对劳动成果的赞美。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

 

顶碗舞


  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相关的史料记载,《顶碗舞》的出处与佛教有着一定的渊源。佛教教义当中有多种对佛的供养仪式,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乐供养都包括在其中。两者的结合导致了这种用盛了糜乳的碗放在头顶上舞蹈的形式形式新疑,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