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会论坛 > 内容
整合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来源:本站 作者:王瑞 日期:2011/11/3 浏览量:5955次
字体:     
 
  文化产业是经济全球化的新兴产业。它既是凝聚人心、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又是发展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超越传统产业的新兴支柱产业。2010年,北京、上海、广东、胡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严业,成为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被称为“五大俱乐部”。可以说,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加快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上下共同探索的热门课题。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横亘于祖国北部边疆,东西跨度大,文化底蕴深且特色明显,其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也完全能够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步伐而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各地在经济发展上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培育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我们认为,整合提升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项目优势,形成品牌经济,最大程度地增加和保持市场竞争力,应是发展地区文化产业的理性选择。
 
一、保护发展特色文化资源,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文化产业作为特殊的产业,除了依赖与其他产业共需的共性资源,如资金、技术等外,还必须仰仗特殊的资源,即文化资源。每个地方都拥有不可复制的地理和历史、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走向日渐扁平化和趋同性的大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地域文化,以其差异性和独特性而具有供其他文化人群进行交流、体验的价值,具有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生产、复制的价值,具有了产业化开发的可能。保护发展特色文化资源,是研发文化产品的需要,是拓展产业市场的需要,是树立品牌壮大产业的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保护好、发展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地区特色文化发展,要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创建地区文化品牌,使其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持久发展。内蒙古敕勒川文化是祖国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及其丰富。她既是我国中西部文明历史上相互碰撞和长期交融的产物,更是沿黄农耕文化和北方蒙元游牧文化彼此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富含传统“根文化”与“合文化”的品质。河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浓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生存优势,使各民族的先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与本地的游牧民族,共同谱写了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河套开发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阴山岩画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画宝库之一,赵秦汉长城及障塞蔚为壮观,古城址和古墓葬群尤其是沙金套海汉墓群的数量之多、分布面积之广为国内所罕见,2000多年前汉代酒鼎中的烧酒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件液态文物之一;河套爬山调、河套二人台、乌拉特民歌、乌拉特服饰、民俗风情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以其丰富的内涵记录了河套文化的人文精神。这些文化遗产清晰地反映了河套地区薪火相传的文明历程,都是巴彦淖尔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应切实加强保护。
  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认真落实“五纳入”、“四有”工作,有计划地保护、抢救各类文物古迹和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公布、申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组织制定、实施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和工程项目。要加强艺术创作性生产工作,多出精品,多出名人。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建设,开展创建各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民间文化品牌及命名民族民间艺术家活动。开展非遗重点项目推广开发工作,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项目的活力。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博物馆、大剧院、科技馆、展览中心、体育中心等有公益性质的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文化消费习惯。
 
二、整合提升特色文化资源,寻求突破口
 
  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就是要通过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获得利润。如何吸引人们接受服务、购买产品,核心在于依托本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选择那些能吸引入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文化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文化服务。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但不是每一种特色文化都会成为吸引文化消费的产业项目。只有那些符合人们审美需求,求知需求、休闲需求、健身需求等消费需求的项目,才能赢得顾客,赢得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从巴彦淖尔市的情况来看,我们重点选择文化旅游业、特色工艺品加工销售、本地娱乐型产业等三个方面的产业。
  要组织开展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对著名历史人物、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人文景观等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和利用,引入市场机制重点设计一批突出地区特色的文化服务项目和产业项目,重点开发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要加大服务和产品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地区文化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仅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还把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文化资本优势。
  要着力充实旅游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参观为路线,以民族文化、民俗活动、特色餐饮和地方民族风情歌舞等历史文化传统宣传展示为主要内容,以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旅游购物为辅的文化旅游新格局。重点打造东部绿色旅游线,包括维信高尔夫渡假村、乌拉山森林公园、阿拉奔草原、乌梁素海、赵秦汉长城、同和太石林、甘其毛道口岸等景点;西部地质人文旅游线,包括河套绿洲、三盛公水利枢纽、乌兰布和沙漠、纳林湖、珍稀植物、沿山戈壁带、人根峰、鸡鹿塞、古长城遗址、阿贵庙、阴山岩画等旅游项目。要加快敕勒川及周边的区域性合作、互动,不断开拓文化服务项目,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游、玩、购”完整的产业体系。切实能做到吸引来游客、能留得住游客、能让游客消费、能让游客推介的良好运行机制。
    要依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树立品牌意识,推出亮点,扩大对外交流,展示、推销、发扬光大特色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和工艺美术作品,逐步在全国甚至国际上一定范围内形成“拳头”产品效应。如乌拉特民族工艺品、大漠奇石、佘大翠等。不仅使本地区的特色产品形成了营销规模,而且带动其他各地区相关产品也进入该地区,形成某一特色产品的区域性集散地市场,真正步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同时要加强与其它领域的紧密协作,侬托已形成的品牌效应,将富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精华与物质产品有机结合,全面增加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同品牌非文化类产品和服务,挖掘文化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潜在的价值,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利用率。“河套”品牌的多项商品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称号。
  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是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来源。要在保障本地人民群众在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的基础上,引导群众根据各自的需求,充分享有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新产品,新服务,形成健康有序的消费习惯。要重视当地群众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通过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引导群众文化消费,努力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扩大文化市场需求。加强对文化消费方向和层次的引导,对消遣型娱乐文化消费引导向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着力点放在引导到发展型、智力型和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消费上。
 
三、营造环境,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要实现其产业发展,文化消费能力和市场、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就必须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虽然象巴彦淖尔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遭遇到了现代化工业体系中资本、人力资源、本土文化消费市场严重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常常动摇了这些地区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其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只要政府下决心发展文化产业,给予足够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上优质的文化资源,就一定会吸引市场主体完成资源配置,推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撑和扶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衔接沟通,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从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各方面,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通过规划制定、项目引导、业务指导、资金支持等手段,把分散的文化企业的价值取向、利益趋向凝聚起来,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提升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要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落实已有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放宽准八条件,简化审批程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特色文化建设。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对新开办的文化企业,按规定免征所得税。完善土地扶持政策,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要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相关产业和市场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健康有益的产业项目进入市场,培育、扶持市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切实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为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要制定一个好的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决定方向,规划决定发展,规划决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千资源、万资源,规划是最重要的资源。规划搞好了,可以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规划搞不好,则容易造成文化资源浪费,甚至破坏文化资源。制定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和经济不平衡性。既深入挖掘木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真正做到人无你有,人有你优、人优你特。同时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要选准突破口,批准切入点,善于把深厚的文化资源做成具体的产业项目。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体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显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因此,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应当以文化资源禀赋深厚的地方为依托,积极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拉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刺激,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构成了两股力量,促使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共生优势。要以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搭建项目发展平台。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发挥中心城区和苏木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科学规划建设产业聚集区(园区或基地)。巴彦淖尔市将重点规划建设河套文化产业园区、临河区河套文化街基地、乌拉特中旗文化产业园区等园区和基地建设。政府将创造和提供特色文化企业积聚的环境,如提供良好的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烘托发展特色文化的氛围等,吸引特色文化企业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积聚和扎堆,将会进一步优化集聚环境,有利于产业积聚发挥更大的积极效果。
   
                (作者为巴彦淖尔市文化体育局局长)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