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脉 > 内容
拿什么拯救你,青城古迹!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 廖志坚 陈文慧 日期:2011/11/18 浏览量:5801次
字体:     
大杂院里的东岳天齐庙

      东岳天齐庙也称孤魂庙,建于清乾隆年间,早期专门存放客死异乡者的遗体,文革期间庙内的泥塑雕像被毁坏。该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养鱼池巷,2006年成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日前来到玉泉区养鱼池巷,发现巷内到处是垃圾,污水横流,小巷西侧是新建的高档居民住宅小区,东侧北端是居民楼,南端是西菜园六组的民宅。记者四处打听,终于在一个小院里找到了东岳天齐庙。小院只有一扇小小的南门临着街,从南门进入,穿过窄窄的门洞便可以看到东岳天齐庙的侧身。一阵狗叫声冲散了记者脑海中关于静谧古庙的猜想,这四五只狗是小院里现在住着的几户人家喂养的,锅灶、煤球、饮料瓶……院子里到处是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小院呈“厂”字形,小庙位于小院西北角。这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庙比民宅略高,宽约15米,进深10多米,前殿的两侧山墙严重破损,从屋顶盖着的青色瓦片上,可以看出该庙的久远历史。但是眼前的一切令人担忧:庙前殿屋檐下堆满了蜂窝煤、啤酒瓶和废纸箱,杂物紧挨着破旧不堪的木质门窗,万一失火后果不堪设想。透过门窗记者看到,这座古庙已经被住户用作仓库,里面堆放着煤块、推车、床板等杂物。在庙的正前方,记者看到了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处在2003年立的一块石碑,根据石碑上的介绍,东岳庙为呼和浩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子里的居民告诉记者,这个庙的大门是房东锁着的,里面放的东西也是房东的。记者在居民的指引下来到该院子里的一个小院门口,但是没有见到房东。
 
 
惠丰轩修葺一新缺少古韵
 
      据呼和浩特史载:从清初至中华民国时期,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有一家颇有名气的饭馆叫惠丰轩。惠丰轩坐落在旧城小召半道街的路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名叫“义忠轩”,后于民国9年盖起了楼。惠丰轩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达70多名,可同时供300多名顾客就餐。
 
      11月10日,记者来到惠丰轩,位于小召小学大门西侧的这两幢二层小楼由青砖砌成,门窗全部采用实木工艺造就,房梁椽檩也均为木结构,屋顶铺着青色的瓦。门前地面上有两块石碑,分别用蒙汉两种文字标注此为呼和浩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在和附近的老住户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两幢小二楼是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处在惠丰轩原来的基础上修葺建设的,修葺过程耗时颇长,主要原因是传统工艺制作比较费时,制作木质结构的楼板和大梁比较耽误工期,还有就是镂空的窗户,现在工匠的手艺远比不上过去老工匠的手艺。记者近距离观察了这两幢看起来是用青砖砌墙的建筑,发现许多砖都有明显被机器打磨的痕迹。“在我小的时候,惠丰轩是当时呼市最好的饭馆,饭馆左侧是一条街道,那时叫拐把子街,饭馆经常是高朋满座,街上也是人来人往非常繁华。上个世纪50年代后这里不开饭馆了,80年代又开了一阵子,近几年来随着旧城改造,这里被文物部门管理了,饭店也不开了,这几年改造进度加快,拐把子街也不存在了,惠丰轩重建后虽然焕然一新,但是已经没有原来的感觉。现在的惠丰轩哪,就是这么一个建筑!”住在惠丰轩不远处的一位70多岁的老人对记者说。
 
 
巧尔齐召家庙原址已成废墟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巧尔齐召内5号,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巧尔齐召家庙的登记地址。记者日前来到西五十家街,找到了巧尔齐召小学。想到该小学应该是以巧尔齐召家庙而得名,记者便在小学附近寻找家庙。果不其然,在穿过呼和浩特市第一职业中专南墙的一个小胡同后,记者终于找到了废墟中残缺不全的巧尔齐召家庙,其实这个位置紧邻巧尔齐召小学,只不过由于周围的建筑遮挡,让人难以直接找到它的确切位置。这座家庙现在只是一个二层古建筑,四周没有任何院墙围挡,楼上楼下一共10间房屋,楼上仍然保留着古时的建筑风格,但是经过多年风雨洗礼,门窗都已经破烂不堪;一楼经过重新装修还居住着4户人家。在这幢古建筑的周围,大部分的民房已经被拆除,即便是没有拆除的民房也已经搬空,大量的废墟堆在这个二层的建筑周围。今年53岁的云增奎先生打小就在这里生活,回想起儿时的情形,家庙给云增奎先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气派。“小的时候我在家庙东边的佛爷殿附近住,后来才搬到了这里,我现在住的只是巧尔齐召家庙其中的一间,南边的大部分已经被拆了。当年这里是很大的一个院子,南门门头盖得特别气派,庙里还有特别漂亮的壁画,护栏也雕刻得特别精致,后来学校将这里占用,重新装修做了学生宿舍。”回想起家庙过去的样子,云增奎先生的话语中透着些许遗憾。
 
  整个巧尔齐召就只剩下这个二层的建筑没有被拆除了,房子坏了居民就自己想办法维修。为了能真正了解到巧尔齐召家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落的,记者走访了附近还没有搬迁的居民,一位90多岁的曹姓老太太向记者介绍了这里很久以前的事。在上个世纪40~50年代,巧尔齐召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个召庙,里面有不少喇嘛,而且庙的周围都有宽阔的马路,由于周边有多个召庙,经常有人到庙里办事,所以当时这一带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人来人往。大概是在1960年前后,巧尔齐召的前殿等大部分建筑被毁坏,仅留下了后殿一排房子,再后来周边逐渐建起了民宅,导致宽阔的马路变成了不到一米宽的小胡同。
 
 

塔利古城只见墓不见城

  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塔利村北约1公里处,分布着3个大型的封土堆,蒙古语称“塔布陀罗亥”,当地俗称“荒粮堆”,实际上是5座大型汉墓,现存高度15~30米,由夯土分层筑成。在古墓北半公里处,即是塔布陀罗亥古城,也称塔利古城。据有关资料介绍,塔利古城规模较大,分内外两城,皆呈方形。内城靠近北部,每边长约250米,外城东西宽约850米,南北长约900米。内城城墙保存较好,基宽15米,残高2~3米。内城地表散见陶片较多,主要是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还有罐、盆、豆等陶器残片,此外,内城地表还发现有柱础、磨盘等遗物。外城地表所见文物较少,陶片多分布于南城门附近。

  塔利古城是呼和浩特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汉代古城之一。汉王朝为了抵御匈奴的南进,多在“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设立城邑”。这种平面呈“回”字形的城镇,在《汉书·晁错传》中有明确记载,是当时汉代边塞地区较为普遍的城市布局。位于古城南侧的5座大型坟冢是和古城同一时期的汉代遗迹。对塔利古城及5座大型汉墓的保护与研究,对于了解呼和浩特地区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研究汉代大青山南麓的城镇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在1996年塔布陀罗亥汉墓及古城就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事实上却没有看到多少保护措施。该处文物西侧有一条连接机场高速和110国道的柏油路,近年来,附近村庄的农民纷纷在塔布陀罗亥汉墓及古城临近路边的空地上建起了商业门脸房,做起了小生意,史料记载的5座大型古墓现在也只能看到3个大土丘,被围栏围起来,占地大约有50多亩,被围起来的3个大土丘之间的空地上栽种了不少树木,还修建了水泥小路。“原来这里没人管,有村民来这里取土垫院子,小孩子们还可以上土包上玩耍,村民在里面放羊,现在有人管理了,不让人随便上去挖土了,也不让人进去了。”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附近村民时了解到,塔利村的村民们对古墓北侧的古城遗址均有着深刻印象。“在我小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古城里捡到铜钱和古老的瓷器罐,现在就能看到一道土圪梁,要不是文物部门在土圪梁上放了两块石碑,现在的人谁能知道那是古城遗址……”今年50岁的董玉禄对记者说。随后,记者穿过古墓北侧的高速公路后看到,正如当地村民所言,近百米长的一道土梁上立着两块白石碑,除此之外,这一带和普通的田地没什么区别,在土梁南北方向,记者看到多处坟茔。

冲突中进行的文物保护

  11月11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处,就东岳天齐庙、惠丰轩、巧尔齐召家庙、塔布陀罗亥汉墓及古城等文物的保护情况采访了该处的赵副处长。他对记者说:“这4处全部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作为文物保护的专业职能部门,不愿意看到任何一处有价值的文物受到破坏,但是城区的一些文物保护工作与城市的发展建设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如何化解这种冲突,成了文物保护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共同探讨的话题。为此,我们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原址恢复。对于无法在原址恢复的文物目前在国内通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异地重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就已经开始对青城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选址搬迁保护了,在主城区西的台阁牧村建成了明清博览园,将青城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都按照其原来的建筑结构、对建筑材料进行标注后搬迁到了那里,重新建设复原文物。巧尔齐召家庙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搬迁保护的,其原址上留下的并不是家庙的主体部分,也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所以才没有搬迁。东岳天齐庙的保护目前采取的是雇用当地住户对文物进行看管,因为住户们住在那里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要想对庙宇进行保护就得对现在的住户进行搬迁安置,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安置这些住户,只能安排人对文物进行看管。对惠丰轩的保护,采用了原址修缮的方法,使其基本恢复原貌。惠丰轩是按照原来的比例和格局进行重建的,建筑的窗棂和一些木质的雕花,用的都是原来的材料。塔布陀罗亥汉墓及古城的保护就是明确了文物范围,阻止其他单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取土、绿化或者搞商业开发。至于在保护范围的外围开设的店铺,我们是无法干涉的。”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