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风景揽胜 > 内容
大召内铁狮子铭文
来源:寻梦草原 作者: 日期:2011/11/23 浏览量:5152次
字体:     

 

  自明代隆庆、万历以来,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率部众驻牧呼和浩特一带后,除有大批汉族移入这里外,更有许多汉人临时性地到蒙古族聚居区或蒙汉杂居区去做工,从事建城筑屋、刻石立碑、冶金铸造、作麯酿造等各种手工业操作。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内的铁狮子,就是汉工为蒙古族土默特部冶金铸造的一例。

  1969年,为了察看“文革”期间“破四旧”所得的文物,我与内蒙古大学金启琮教授一起,到呼和浩特市旧城费扬古庙,看到许多清代商号的匾额和条幅,随后便到了大召,去看明代的铁狮子。

  大召是明代在呼和浩特市最早建立的喇嘛寺庙,当时称“银佛寺”。大召殿前有铁狮子一对,两尊铁狮子并排而放,皆腹空,前腿直立,后腿作蹲踞之状,造型浑厚有力。左侧狮较高大,高86厘米,背部有蒙文铭文。右侧狮较小,高82厘米,背部有汉文铭文。铭文凸起,字形不甚工整。汉文铭文为:

  “天启三年九月吉日,大同北草场金火匠人陈二一人成造,与口虎吃克温布黄台吉许愿,住(铸)铁狮子一对,太子(也可译为太师)更林习林鉴造。古升还金宰生(可译为宰桑)、迟库儿、白言(可译作博彦)恰吉、独校邦什(可译作把克什)、恰脑火(可译作诺颜)、恩克吃儿、我力白克、克邦什、汤谓恰、克帖气、奔把恰。”

  这段铭文,不仅字形欠工整,而且还有别字,如把“铸铁狮子”误作“住铁狮子”,所列的人名译写方法,也无确定对音译字的用字规范,与明代的随音用字是一致的,它无疑是明代末年的作品。
当时,在土默特部从事冶铸业者,都是来自长城以内的汉人,铸造此狮的工匠为“大同北草场金火匠人陈二”。狮子铸成之后,允许金火匠人书名其上,而且署名次第竟在许愿者(即出资人)之前,足以说明天启年间土默特部冶铸业是很缺乏的,也可以从中看出,蒙古族对于汉人工匠是很尊重的。

  这种“物勒其名”的实例,不仅见于这对狮子,在其他地方也多发现。如在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明代泰和门石额上,也书有“木作温伸,石匠郭江”之名。又如呼和浩特东郊苏木沁有明代华严寺,在寺内立有一通万历四年把都儿摆腰台吉所立的石碑,也是汉人石匠宋景兴和阎贵制作的。由于当时土默特部施工的困难及蒙古族对汉匠的尊重,因此陈二及温伸、郭江、宋景兴、阎贵等工匠的名字,得以流传至今。

  金火匠人陈二,可能是“与口虎吃克温布黄台吉”欲铸铁狮临时从大同召来的,但也可能是陈二原在土默特地区沿街售艺而被召来雇用的,铸成之后,即返故乡或另找它事,他不像是在土默特部落户的工匠,其他匠人也应如此。大约当时土默特部一遇兴建鼓铸或刻石之事,即向口内临时招工或就地雇用汉工,因此可以说,这种情况在那时是普遍现象。

  马克思说过:“在所有的东方各部落中,在这些部落的一部分定居状态和另一部分的继续游牧状态之间,可以建立起一般的相互关系”。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和互助,就是定居的汉族和各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的表现之一,所以呼和浩特市大召汉人工匠陈二给土默特蒙古人铸造铁狮子一事,绝不是偶然的,它正是蒙汉团结互助的产物。所铸铁狮子,是自古以来蒙汉两族之间存在的传统友好关系的见证。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