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旗县信息 > 内容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被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李国萍 日期:2011/12/26 浏览量:4989次
字体:     

东胜铁西新区(资料图片)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20日上午在北京举行。鄂尔多斯市被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包头市满洲里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内蒙古24个村镇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45个单位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据了解,表彰决定授予27个全国文明城市(区)、899个全国文明村镇、1794个全国文明单位,继续保留23个城市(区)的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称号。各地各部门文明委负责同志,受表彰的城市(区)、村镇、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走进今天的鄂尔多斯,满城花树摇曳,高楼鳞次栉比,街道整洁有序。这里,政通人和,社区文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强劲有力。这一切,得益于鄂尔多斯市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这个位于我区西南部的北疆明珠,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和谐鄂尔多斯的强力引擎,让百姓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生活得幸福安康。


美丽的城市


提升幸福指数

  鄂尔多斯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提出“学有优教、劳有丰酬、老有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目标,将每年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用于民生建设。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可以说修筑每一条路,改造每一条街道,新建每一个设施,都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让百姓生活更幸福。近两年,鄂尔多斯市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支出为268.7亿元:率先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费特殊教育、12年免费教育和19年免费民族教育,着力推行15年免费教育以及设立教育基金、民族教育专项补助金,延伸着孩子们的求学路。同时,政府部门全面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待遇和五保人员、孤残儿童供养标准。其中“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3750元提高到6000元;孤儿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1000元。另外,政府部门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82万平方米,解决了7.5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让低收入人群“居者有其屋”成为现实。


火车站广场

  据了解,两年来,鄂尔多斯市累计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2.21%。对创业者,各项奖励基金、扶持政策、贴息贷款准备充分。

推进结构调整

  鄂尔多斯市“因煤而兴”。近年来,外界不少人一提到鄂尔多斯就会说出诸如“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全靠卖煤”的话。事实上,今天的鄂尔多斯早已跨越了单纯挖煤、卖煤的阶段。鄂尔多斯人已把目光投向煤炭的就地转化增值和深加工:煤从空中走(发电)、煤从管道走(煤化工)。每延伸一步,都带来利润的倍增效应。

  鄂尔多斯市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结构调整的另一个大手笔——统筹城乡、集约发展,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鄂尔多斯市规划建设了18个农牧民转移安置小区,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提供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套住房、一份生活补贴。这一切都伴随着城乡统筹的深入推进而来。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0亿元,实行生态移民,从不宜生存发展区转移农牧民41.7万人,建成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城市化率达到70%。此外,规模经营已经形成。全市累计流转土地近百万亩,流转草牧场400万亩,沿黄河地区形成了60万亩现代农牧业基地、百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和万亩标准化温棚种植等大规模、机械化的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如今,城乡一体化的“全域鄂尔多斯”正在形成。

 

东胜公园一角

加快城乡统筹

  “民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是“民富”的助推器。当“口袋脑袋同时富”的理念贯穿于鄂尔多斯精彩绝伦的科学发展实践时,经济发展“满堂彩”、社会事业“满堂红”、生态环境“满眼绿”、人民群众“满心欢”漂亮地诠释了“两个文明”共建共赢的新局面。2009年,自治区将鄂尔多斯确定为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伴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鄂尔多斯已稳步迈入一体化发展的轨道。在落实“三区”规划上,当地优化村庄、产业、劳动力布局,将全市7个旗的417个嘎查村规划为146个中心村,按照分类指导、分批实施原则,率先在沿黄河地区启动高档次、高标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产业配套的新农村试点建设。全市共投资10.87亿元,启动建设了达拉特旗白泥井镇白泥井新村、吉格斯太镇梁家圪堵新村、风水梁新村,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五家尧子新村,杭锦旗独贵塔拉镇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打造出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村庄新格局。同时,启动建设了以白泥井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支撑型、以昂素为代表的现代草原畜牧业依托型、以乌兰木伦为代表的物流带动型、以罕台为代表的非农产业拉动型等24个统筹城乡试点。其次,除了着力培育二三产业,引导转移农牧民输出劳务、进城进镇,实现增收致富之外,鄂尔多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培育新型农牧民。

  绿一片山川,兴一群产业,富一方百姓。当现代农牧业和生态治理日渐成为模式和经验,鄂尔多斯农牧民们热盼的“像城里人那样生活”的美好愿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新居,植被良好的生态环境,自来水、沼气、宽带、村村通公路等正在实现……

促进文化传承

  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又全面彰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折射了一个地区的内生力和后发力,它是一个地区和谐发展的隐性支撑,也是衡量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显性标尺。

  走在鄂尔多斯的农村牧区,伊旗乌兰木伦新村、达旗五股地村、准旗五家尧子村等一大批“明星村”竞相登台,文明嘎查村、百佳农牧民等荣誉称号遍披乡野,陈玉莲、武金山等致富能手名扬草原,这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当农牧民唱起来、跳起来,他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对“好生活”的感叹,更是现代农牧民的一种精气神儿。

  在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中,鄂尔多斯始终将“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作为基础工程来抓,让农牧民拥有属于自己“永不落幕的文化舞台”。与此同时,政府大力建设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农村文化大院以及各村嘎查的文化室和图书室。各地还通过结对帮扶、结对共建和以企带村、村企共建等形式,加大了对农村牧区文化产品和公共活动设施的投入。同时,组建了农牧民秧歌队、文艺队、文化独龙贵宣传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利用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我们的节日”和家庭那达慕等本地传统节日,每年开展近2000场(次)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主题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此不得不提的是,乌审旗组建了马头琴剧团、马头琴培训学校,每年培训农牧民1000多人。每到农闲时和农牧民的传统节日,该旗的50多个文化独贵龙小组(文艺队)就会为牧民演出,每年为牧民演出2000多场次。

  鄂尔多斯把文化传承保护列为精神文明的主线,再串线为网,使文化传承与文明进步的张力保持一致,两者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鄂尔多斯的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率达到95%,“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等文艺精品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准格尔旗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漫瀚调艺术之乡”,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之乡”、享有“鄂托克乃日文化之乡”的乌审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让城市更安全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经济放在同等位置,开展了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解、大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大防控”体系建设,为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全市共安装视频探头22977个,智能报警器123011个,城市主干道、主要公共场所和重点单位要害部位视频监控和自动报警装置安装率和覆盖率均达到了100%,居民小区、公共娱乐场所视频探头安装率达到了100%,共建成技防街52条、技防镇21个和科技防范小区35个。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完好率100%。社区全部配备警务室,做到“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并能充分发挥作用。2009年6月28日,东胜区公安分局设在东康快速通道的堵卡点,在受害人还未报案之前,成功查缉抓获了两名持刀入室抢劫后准备潜逃的犯罪嫌疑人,当场缴获价值4.7万余元的被抢物品及现金。2010年5月12日,东胜区公安分局仅10分钟就完成了从接警、部署、搜捕到抓捕的过程,破获一起涉案30万元的特大抢夺案。

  同时,鄂尔多斯深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通过媒体宣传、举办讲座、普法考试以及法律咨询进社区等形式,重点加强了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8%以上。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