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珍闻 > 内容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来源:本站 作者:王治国 日期:2012/1/18 浏览量:1028次
字体: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改革,由于这一改革,赵国在一段时期内,跃居为军事强国。

  战国之际,七雄并立,赵国是三晋[1]中地理位置靠北的一个国家。它的东北面与东胡部落和燕国相接,东面与中山国和齐国相连,南面与西南面和卫、韩、魏、秦等国交界,北面与楼烦(大青山南北麓)、林胡(今河套境内)为邻。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是疆域最大的国家。春秋战国之际,它的都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公元前425年,赵献王执政时,迁都到中牟(今河南汤阴县西);公元前386年,赵敬侯统治时,又迁都到邯郸。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第六代国君,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当时,赵国在各国中只能算二三等国家。它虽然有时能战胜一些小国,但也受到一些强国的欺凌,经常被齐国、秦国打败,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赵国就有被兼并的危险。于是,赵武灵王决心继承先辈的事业,对现行的军政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原来赵国的北部和东部大部与胡人相邻,他们作战时,身穿短衣,骑在马上,举动灵便,往来如飞,一边跑一边射箭,流动性大,战斗力强。而当时中原各国的军队是步兵和车兵混合编制,官兵身穿宽袍大袖,笨重盔甲,作战很不方便。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改穿胡人短衣,长裤,练习骑马射箭。

  公元前302年, 赵武灵王将自己要实行“胡服骑射”的想法告诉了大臣肥义,并征求他的意见,肥义坚决支持这一改革。他指出:“疑事无功,疑事无名”,并劝他若要改革旧制,学习“胡服骑射”,就不必顾虑社会上旧习惯势力的反对和议论。这一席话,更坚定了赵武灵王改革军事制度的决心。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制度的做法受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首的一些宗室贵族和王族公子赵文、赵俊和大臣周绍等人的上朝。赵武灵王去说服他:“家中的事由父母做主,国家的事由君王做主。如今下令百姓改换服装,而你却不肯穿,我怕天下的人都会拿你做例子来议论我的命令。治理国家的法则,其根本在于要对百姓有利;推行政令也要有一定的方法,并且能保证这些命令得到实施。恩泽应该先给百姓,而政令应该在显贵中施行,所以希望以您的榜样,来推动我改换胡服的政策。”[2]

  公子成听后说道:“臣的确听说大王穿胡服的事,可惜有病在身,不能亲自去见大王,贡献鄙见。既然大王要我发表意见,怎么敢不尽愚忠?臣听说,中国这地方,是聪明智慧的人所住的地方,各种财富和用品得以积聚,圣贤得以进行教化,仁义得以施行,诗书礼乐得以运用,有异常本领的人可以一显身手,远方来宾得以向往观摩蛮夷作为学习的榜样。现在大王却舍弃中国的服装,采用远方的胡服,不遵守自古以来的规矩,改变了传统,违背了人心,不顾百姓的意见,脱离了中国实际,臣请大王再慎重考虑。”

  赵武灵王对公子成说:“我国东面有齐、中山、北面有燕、东胡、西面有楼烦、秦、韩,如今若没有骑射的本领,那我们靠什么来守卫国家?以前,中山那样的小国依靠齐国强大军队的支持,侵扰我们的领土,掳掠我们的百姓,引水围困我们的镐城,要不是社稷神灵的保护,镐城几乎失守,先王因为这事,一直感到深深的耻辱。

  改换服装,教人骑射,是想用它们来防备四方边境的入侵者,向中山国雪往日之耻,而您却为了沿袭旧的传统,厌恶换装的做法,而忘记了镐城受攻的耻辱,这实在令我失望。”

  公子成听后,感觉有道理,就向赵武灵王表示歉意:“臣太愚蠢,不理解大王这样做的道理,竟敢说这些世俗的短见,这是臣的罪过。现在大王要继承先王的遗志,臣怎敢不听命令?”

  于是恭恭敬敬地接受了赵武灵王赐给他的胡服,并在第二天穿着胡服参加朝会,于是赵武灵王正式发布了改穿胡服的命令。

  虽然还有些大臣反对,但赵武灵王没有再理会,坚决实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国就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变俗强大起来之后,他亲自率军灭了赵国东面的中山国(白狄的一支,在今河北省境内),北破楼烦、林胡,使北至燕国和代(今河北省西北及相邻的内蒙古地区),西至云中和九原(今内蒙古阴山以南的河套境域)的广大领土尽悉收于赵国,至此赵国的疆土向北扩展了上千余里。为了巩固赵国的北部边疆,赵武灵王在政治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设立郡县制,以郡统县,沿边设置了代、雁门、云中、九原;二是修筑长城,即从代地(今河北省张家口北)起,沿阴山(今乌拉山古称阴山,现阴山古称阳山,即前为阴面后为阳也)筑至现乌拉特前旗乌拉山西端止。另一条从现固阳县境起,沿阴山止于狼山西之高阙(狼山西之达巴图山口)。

  从此,巴彦淖尔的河套地区属赵之九原县地。隶云中郡(今呼和浩特地区)辖领。至此,赵国的疆域和国力达到了极盛时期。

[1]赵原系晋地,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卒,幽公立。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见新君无能,就分晋国为三,此后史称韩、赵、魏为“三晋”。

[2]参阅《资治通鉴故事》20—21页(本文作者系原巴彦淖尔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